用影像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6-09-20 13:24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新青羊

非遗传承,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命题,让人无所适从。年轻人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非遗文化呢?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很多非遗项目渐渐消失,一些非遗项目在传承中步履维艰的时候,几个喜欢传统文化的90后电影人决定用纪录片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记录片的名字叫《ta的故事》,主创杨玉良说,“以年轻人审美角度出发,让新时代的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
  
      源起
  从爱上川剧出发专注传统文化

  在Working联合办公空间的一次关于“传统文化流变”的一场沙龙活动中,杨玉良从90后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自己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
  杨玉良老家是山西太原的,来四川上学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觉得川剧很好玩,有变脸吐火之类,后来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川剧除了传统的变脸吐火之类还可以有很唯美的表现形式,从川剧出发,我和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传统文化,作为90后的我,以前不了解所以就排斥,了解之后就喜欢上。”杨玉良告诉记者,大学时,在恩师白山杉的鼓励和指导下,他与室友刘宣磷拍摄了人生的第一部关于传统文化的片子《川剧》,用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川剧的故事。
  毕业之后,杨玉良去了北京。“北京文化资源丰富,能够历练一个人,让我迅速成长。其实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回成都。对我来说,成都已经是除了太原以外的第二个故乡。”
  不到一年,杨玉良带着自己在北京学到的专业知识回到成都,他开始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2015年,他和室友刘宣磷的“艾莫瑞斯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第一个项目就是关于非遗的。
  “对这个感兴趣,于是第一个项目就想拍一个非遗的纪录片,想让更多的90后了解非遗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杨玉良深知这个项目的难度,“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还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行动
  与拍摄者同吃同住 讲好非遗故事

  记者见杨玉良之前,他正在与投资人对接。见到他之后,杨玉良说,现在他不想加入更多的商业元素,这样会影响内容。“当然,如果有刚与片子精神契合的投资人,我们不会拒绝。”
  《Ta的故事》如今已经拍到了漆器传承人杨莉的徒弟李勇,“和李勇接触的过程中,他给予了我们摄制团队太多的感动了。他喜欢养鸡,养蜥蜴还有蛇,表面上看起来放荡不羁,实际上对于漆器这门艺术非常专注,80后的他从来都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一门心思都扑在漆器上。”杨玉良说,见到了李勇这样的年轻传承人,更坚定了他拍好片子的决心。
  二三十分钟的纪录片,一般要拍摄2-3个月。“我们事先几乎没有剧本,我们的方式是走进传承人的生活和传承人成为朋友,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脚本就有了雏形。到了正式拍摄阶段,我们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脚本。”
  “现在已经拍完了青神竹编和漆器,接下来拍摄蜀绣和茶文化等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文化。”杨玉良说,“在拍摄的过程中自己也是一次学习,从非遗传承人身上学到的是对事情的坚持。”

  愿景
  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精髓

  目前,《Ta的故事》在紧锣密鼓地拍摄着,杨玉良说,巴蜀篇大概有4-5集,计划在年底拍完,如果后期反应好的话,会继续拍摄下去。
  其实,市面上涉及传统文化的各种片子层出不穷,谈到《Ta的故事》有什么不同,杨玉良说,他是90后,如果说优势的话,就是从90后的视角看传统文化,在拍摄的时候也会用90后能够接受的方式拍摄。“与其说我们在拍摄传统文化,不如说我们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匠人的匠心。我们在拍摄中是用人带出非遗项目,通过对年轻传承人的故事引出传统文化,故事性强的片子才是有价值的。”
  谈到90后如何认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杨玉良说,传统和现代本来就是对立的,但不影响共存,“只要让更年轻的人了解了传统文化,年轻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新生。”(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