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院落”到“幸福家园”
发表时间:2025-03-06 15:37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责任编辑:成都市青羊区文明办
在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的四道街社区,一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宿舍——四道街15号院,历经30余年风雨后焕发新生。这里曾因基础设施老化、停车矛盾频发、公共空间杂乱被称为“问题大院”,如今却以平整的步道、智能充电桩、绘满故事的“时光烙印”文化墙,成为居民口中的“幸福家园”。这场蝶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民主协商”与“硬件软件双更新”的双轮驱动,更是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深刻觉醒。
破局:从“矛盾焦点”到“共治平台
“过去院里抢车位能吵到报警,凉亭柱子朽了也没人修,大家宁愿绕道走。”院委会主任吴惠蓉回忆道。转机始于社区党委牵头的“院落议事会”——党员带头,居民骨干、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坝坝会”双轨协商,将治理难题转化为共建行动。针对停车矛盾,议事会发起“规则大讨论”,最终形成《居民公约》,明确“机动车分时段共享车位”“非机动车统一停放”等条款,停车纠纷减少90%。
焕新:硬件改造+文化赋能 老旧院落长出“新灵魂”

走进四道街15号院,一面15米长的彩绘墙跃入眼帘:以“时光”为主题,重现“院落故事会”“协商议事”等场景,穿插银杏、石油等文化元素,斑驳老墙蜕变为“时光烙印”文化墙。院落微改中,20余名居民参与设计,社会组织链接专业团队支持。曾经的隐患凉亭变身“邻里议事厅”,儿童活动区铺设防滑地胶,智能充电桩取代“飞线”。凉亭下,居民自发组织“院落故事会”,讲述石油销售、革命纪念等历史片段,文化在砖瓦间生根蔓延。
激活:公约凝聚人心 共建和谐纽带
“公约不是贴在墙上的纸,而是大家心里的尺子。”社区书记熊飞越说。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70户居民共同制定涵盖装修扰民、垃圾分类等21条《居民公约》。居民李大姐分享:“现在每个人都做监督员,环境干净了,邻里更和睦了。”传统节日活动成为纽带: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重阳茶话会,居民在欢笑中传承文化;暑期“小小微网格员”活动,以孩子带动家庭践行公约,真正实现了“邻里和谐有温度”。
四道街15号院的蜕变,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需求分层-资源众筹-居民共治”的民主协商机制,院落治理得以焕然一新。“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把选择权交给居民,老院子就能长出新活力。”15号院的居民们相信,这场由民主协商点燃的“星火”,终将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