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邮票,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汪家拐街道八旬老人范荣晖是一位资深集邮爱好者,60余年的集邮时光,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更让他用一张张小小的邮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沧桑巨变。范荣晖与其他多位集邮爱好者共同成立了少城社区集邮特色工作室,常常在社区举行邮票展览和讲座,他希望,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让更多居民走进邮票世界,通过邮票直观地了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变化,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
广交全国“同道人” 每年寄出上千封邮封
笔直的身材、矫健的步伐,聊起集邮时,两眼发光、神采奕奕的表情,让人很难相信范荣晖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范老说,他平时不太爱锻炼身体,更不吃任何保健品,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集邮,“集邮真的可以让人忘掉烦恼,心情愉悦,这可能是我保持年轻的秘诀。”
范老告诉记者,他很小就迷上了集邮,小时候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家里有人收到来信,每次等家人看完信后,他都迫不及待把信封和邮票收藏起来,各种图案不同、花花绿绿的邮票成了年幼的范荣晖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此后,这一爱好陪伴了范老的一生。
在范老60余平方米的家中,客厅、卧室、阳台,几乎每个房间都成了他的集邮收藏室,房间的柜子里、角落里,都是他数十年来收藏的各类邮票、邮封、明信片以及相关藏品。“这些都是我大半辈子的心血,全是我的宝贝,就是房子太小了,都快放不下了。”翻开一本又一本的集邮簿,范老向记者介绍,他集邮的种类很多,中共党史、人民军队史、生肖、祖国河山、人物、体育……几乎包罗万象,能想到的都有。
范老一边说,老伴在一旁笑着看着他,对于范老的这一爱好,老伴和家人都非常支持,老伴虽然不是集邮爱好者,但在范老的影响下,也是半个邮票迷,常常和范老一道,欣赏和整理邮票,听范老讲邮票的故事。“我孙女每次出国玩,都会给我带当地的邮票或者明信片,她晓得我只爱这个。”
通过集邮爱好,范老结识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中人”,每当发行新邮票时,范老的邮友们都会给他寄信,数十年来,范老已经收到了数万封来自全国邮友的信件。成都有新邮票面市时,范老也会给邮友们寄信,位于蜀袜街的邮政局是范老每隔两天必去的地方。“这些都是我的邮友们给我寄的邮封,我按照时间类别归类,已经数不清有好多封了,我每年也要给邮友们寄出几百上千个邮封。”
成立集邮工作室
传播邮票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为了与辖区内集邮爱好者交流,同时也让更多居民了解集邮文化,2008年,范老与辖区内的多名集邮爱好者共同成立了少城社区集邮工作室,范老担任负责人。工作室除了会定期开展和参加各类集邮展览与研讨活动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参与社区的治理,为居民提供服务。
“社区大部分居民对邮票文化还是很陌生,但很多人又特别想了解,我们就为大家搭建平台,传播邮票文化知识。”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范老与工作室的成员一同精心筹备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邮票展,并在社区举行了讲座,吸引了众多居民参加。
上个月,范老还在社区举行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邮票展,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表白。他与工作室的成员们拿出了数百张珍贵的邮票,这些邮票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还有中国梦民族振兴特种邮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等珍贵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邮票。居民们在观展的同时,范老还会对邮票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大家了解每一张邮票背后的故事与历史,通过一张张邮票,更加深刻和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变化。
“每一枚邮票都有特定的时代色彩,还记录着不同阶段历史,承载着许多重要的记忆。”范老说,虽然现在通讯技术发达了,邮票的通讯功能被减弱,但是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是记载国家大事件的载体,依然有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历史风云、世事变迁,都集于邮票的方寸之间。”
(杨雪怡/文 闫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