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浣花溪公园附近的陈麻婆豆腐旗舰店,是成都人气最高的川菜店之一。古色古风的店面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不少成都本地人也来“打卡”。5月15日,正值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开幕,青羊融媒体中心记者一行前往陈麻婆豆腐旗舰店,有幸邀请到陈麻婆豆腐第八代传承人,陈麻婆豆腐旗舰店厨师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盛跃现场烹饪制作过程,讲述陈麻婆豆腐这一中华老字号的由来和故事。
当日下午3点,此时的陈麻婆豆腐旗舰店仍是高朋满座,食客盈门。“正宗的麻婆豆腐制作其实很简单,调料都是普通大众用,肉馅是牛肉。”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张盛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餐饮行业其实很辛苦,但把菜做好了,消费者的中肯评价,就是最大的满足感、成就感。
陈麻婆的传承 老字号不因循守旧 靠创新“守”味
细嫩的豆腐、棕红色的牛肉末、透亮的红油……一道麻婆豆腐,如今成为成都大大小小的餐馆、家家户户饭桌上都能见到的菜品。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洗礼,从街边小摊到头顶“中华老字号”连锁经营,陈麻婆豆腐店何以在四川这美食云集之地立足至今?作为陈麻婆豆腐第八代传承人,陈麻婆豆腐旗舰店厨师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盛跃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超过一个半世纪还依然能够保留至今的味道,自然靠的是代代“诚信”经营以及传统川菜技艺的传承。
“陈麻婆的食材以及用量等都要求严格,在选择传承人更是要求苛刻。”张师傅介绍说,汉源花椒、石膏豆腐、郫县豆瓣、龙泉二荆条等食材选用都是“特定”的,更是多少年来未曾改变。“我们每道菜都有严格的用料标准、制作顺序,一定是按工艺流程来做每道菜,食材不够,我们宁愿不卖这道菜。”
如果说张盛跃的“不愿意将就”是对陈麻婆豆腐的传承,那他的师父张焕富教会他的则是作为餐饮人的“德行”:学怎么做菜,更是学怎么做人。
师父对张盛跃的言传身教得到了延续,张盛跃收徒弟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人品,其次才是悟性和热情。而在选择传承人上,“对陈麻婆有特殊贡献”是选择的重要标准,除了对餐饮行业的热爱、厨艺精湛外,人品、人格更为重要。
从1979年入行当厨师,到1992年“借调”到了陈麻婆豆腐青羊宫店,张师傅在厨师这个行业,一干就是41年。“喜欢,是我坚持这么多年的最大动力。”
什么才是真正对成都老味道的“传承”?巩固先辈留下的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再传给下一代,这是张盛跃对“传承人”理解,也是他认为作为传承人应该有的担当。
2012年,张盛跃被评为陈麻婆豆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背后,其实包含了他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首创。
“我觉得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研究麻婆豆腐的标准化,能够保证换厨师不换味,进而让老成都的味道能更快速稳定地‘飘’向更多地方。”张盛跃从1992年开始接触麻婆豆腐,厨师对于配料的掌握以及技艺的“火候”让每一道菜都会有所差别,而做菜讲究的就是味的稳定,如何让麻婆豆腐能够不因为人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张盛跃开始了“炒调料”的漫长过程。经过了约半年的反复调整,麻婆豆腐的标准出炉了。
陈麻婆走出国门 火遍整个亚洲 远销欧美
“现在,我们的调料也进行统一工业化生产,销往日本和欧洲,让更多的人可以吃到正宗的成都麻婆豆腐。”张师傅介绍说,麻婆豆腐作为知名川菜代表,不仅是成都人的最爱,如今更是风靡整个亚洲,更远销欧美等地。
去年9月,张盛跃带着麻婆豆腐,跟随世界慢食协会走进欧洲的意大利。“去之前还担心欧洲人不喜欢食辣,结果在慢食协会论坛上的现场制作演示,香味扑鼻,所带的调料都成了争相购买的对象。”
走出国门的陈麻婆,更是在日本市场大受欢迎。2000年,日本FBD株式会社的董事长山田清司的味蕾被麻婆豆腐“征服”后,与成都饮食公司达成合作,陈麻婆豆腐走进日本,并派遣成都师傅进行技术指导。
“2001年3月,我去日本进行美食表演,有一天休息的时候,我就去第一家日本的陈麻婆豆腐店,想去看一看,结果他们店员以为是我到日本来指导的,就把山田清司也请了过来。”张师傅说,这次的会面后,他回到了成都,不到3个月,再次回到了日本,进行了3个月的技术交流。“3个月结束后我就回到了成都,2003年底,山田清司再次来到了我们店,告诉我他们在日本已经又增加了店面,觉得技术跟不上,希望我再次过去指导和交流。”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就去了6年。
“我是2005年去的日本,这6年,我唯一一次回成都,是回来参加我们自己的麻婆豆腐比赛,当时我是代表日本店回来的,然后拿到了第一。”张师傅说,在日本这6年,不仅仅是将正宗的成都味道带去了日本,也在日本学习了日式豆腐的做法,2011年回到成都之后,他也将这项菜式带回了成都,现在也成为了旗舰店的特色菜品之一。“我们是百年老字号,除了要传承手艺,也要不断地创新和学习。”
陈麻婆的未来 发扬技艺 让更多人了解老字号美食
张师傅是陈麻婆豆腐第八代传承人,是唯一的省非遗传承人,如今,陈麻婆豆腐还有2位市非遗传承人。
“我们是技艺传承,厨师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有部分年轻人可能学到一半,就不想学了。”张师傅说,在他看来,传承人不仅仅是要将做菜的手艺传下去,更是要将老字号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要让学菜的年轻人,热爱这项手艺,做美食,就是要用心,从原材料选择到手艺的掌握,每一个都极其重要。”
巩固先辈留下的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再传给下一代,这是张师傅对“传承人”的理解,也是他认为作为传承人应该有的担当。
当传统的老味道,走进创新时代,如何激发新的活力?作为传承人的张盛跃也坦言,“时代在变化,我们也要不断的发展和适应,让更多人知道成都的老字号美食,为此,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的研发新的菜式,在麻婆豆腐上不断地尝试新的结合,希望将成都老字号招牌不断地传承下去, 让老字号焕发出新活力。”
陈麻婆的由来
说到陈麻婆豆腐,先得从这个“麻”字说起。
这个麻是味道的麻,也是雀斑的代指,这也是如今享誉中外的“麻婆”豆腐一说的由来。说到这道菜就不得不说说这则小故事:相传清朝同治初(1862年)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当时的万福桥属于成都出北门的交通要道,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
陈麻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下层劳动群众,做的是小本生意。但陈麻婆并不因为赚点微利而轻慢客人。她认真学习,烧得一手好菜。陈麻婆见力夫劳动强度大,往往有疲惫之色,吃的菜又简单,会影响食欲,就为他们精工细作。她把牛肉切成末后,在油锅爆炒,佐以辣椒、豆豉等开胃料。再放汤、豆腐,出锅后再加上调味料。成菜色泽红亮,豆腐嫩白,具有“麻、辣、鲜、烫、嫩、捆(指形整)、酥”的特质。
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闻名遐迩。力夫们吃了麻婆豆腐,不仅胃口大开,且浑身舒畅、气通血活,极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有好事者看到陈氏脸上有麻痕戏之为“麻婆豆腐”,此后,“麻婆豆腐”竟不胫而走逐渐成为了美谈,饭铺也因此菜冠名为“陈麻婆豆腐”。
力夫们走南闯北,到处宣传陈麻婆做的豆腐,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陈麻婆也将店面开到成都市区,更多的人能吃到麻婆豆腐。
到清末,这道菜已经成为成都的一道名菜,曾有诗描述道:“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省级非遗传承人 手把手教你做正宗麻婆豆腐
陈麻婆豆腐作为热菜,麻辣味型。其特点是色泽红亮,亮汁亮油,麻辣味厚,细嫩鲜香。陈麻婆豆腐第八代传承人,陈麻婆豆腐旗舰店厨师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盛跃教大家烹饪方法。
陈麻婆豆腐的用料很简单,主要包括牛里脊、石膏豆腐、郫县豆瓣、豆豉、东山二荆条舂的辣椒面(成都龙泉山上产的二荆条)、汉源花椒、青蒜苗、牙瓣蒜、牛骨牛尾熬制的高汤、料酒、食用油、水豆粉。
第一步 备料
牛里脊切片、剁碎,牙瓣蒜拍碎、剁粒,豆豉碾、剁成泥,蒜苗切条。
第二步 切豆腐
把石膏豆腐切成1.5厘米见方,豆腐的边角余料不用,以免影响口感和成型。切好的豆腐用水漂着,更容易成型。
第三步 汆豆腐
清水烧开,加少许盐和清油,用开水去豆腐的涩味。中火开水煮一两分钟后,出锅备用。汆豆腐一方面可以保证去掉石膏的味道,更容易成型和保持口感。
张师傅提醒:锅中热水也要一并倒入盛有豆腐的器皿中,一方面是保温,另一方面保证豆腐也不易粘连。
第四步 炒料
热锅冷油(少量),菜油烧至六成时倒入牛肉末,翻炒,水汽炒干后加少许料酒,炒致肉色深褐、油亮,出锅备用;
热锅冷油(足量),倒入豆瓣,炒致油色红亮,倒入豆豉,炒干出香,倒入足量辣椒面,倒入蒜末,炒干出香,倒入炒酥的牛肉末,加入牛骨、牛尾熬制的高汤(能没过豆腐的量即可)。
第五步 勾芡
豆腐沥干,底料沸腾后下锅。烧制一两分钟豆腐入味后勾芡。麻婆豆腐的关键是要勾三道芡。头道芡要浓,二道芡后下蒜苗,三道芡后起锅、装盘。
张师傅温馨提醒:急火豆腐慢火鱼,下锅后的豆腐切忌翻炒,烹制时只能用勺子推,如果翻炒,就会把豆腐碰碎。
第六步 撒花椒面
一道好的陈麻婆豆腐必须具备“麻辣烫整酥嫩鲜香”8大特点。其中麻是陈麻婆豆腐的点睛之笔,来自汉源花椒的独特麻香是它的灵魂,撒上适量花椒面,完成。(张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