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见山书局、晨曦中的鹤鸣茶社、午后的少城视井、深秋的成都画院,油墨水彩独有的鲜艳和明亮赋予这些建筑新的活力。4位知名画家的倾情力作,他们用画笔告诉你,青羊少城到底有多美!
记录历史唤醒乡愁
画家笔下绘少城
一本画册,以图说史,金石铭记。
《画说少城》以绘画的方式,真实记录了少城辖区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50幅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把观画人带入尘封的历史岁月,唤醒独属于自己的乡愁记忆。
府第祠堂、名人故居、楼阁牌坊、庭院天井、廊道迂回、屋脊堆砌、重轩镂槛、斗拱雀替……一座座写满岁月沧桑的建筑、一处处匠心巧妙的飞檐影壁,从不同角度展现着青羊少城的卓越风姿,演绎着一个个或知者甚众或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说起这本画册的创作,画家之一、青羊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钟永平表示,这是源于一种情怀,倾于一份责任。
众所周知,少城辖区历史悠久,建筑种类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其间的历史建筑承载着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历史建筑或在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中损毁,或在城市更新中受到影响、破坏,让人痛心不已。为了让历史信息不再流失,也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少城的美,《画说少城》应势而出。
“这本画册体现的是我们记录城市历史、弘扬天府文化的一种传承。”钟永平说,除了专业画家参与,还将组织美术特长学生和美术爱好者共同参与创作画作,把这些画作整理、编辑,做画册、开画展、印明信片,让更多的人在历史的影像中游览,品味其中的变迁,在惊赞与震撼之余,对文化传承油然而生责任感。
百个点位四位画家
画笔还原少城历史
历时100天,精选100个点位创作画作,第一阶段创作作品50幅,最终呈现在《画说少城》。
记者了解到,此次点位选择也颇有深意,分为四大类。古迹名胜板块确定了34处点位,包括了宽窄巷子11号(恺庐)、28号及附1号(吉祥、如意)、35号(思贤庐)、22号(见山书局)、32号(白夜)、柿子巷19号、成都画院民居、实业街福感寺遗址、鹤鸣茶社、新华日报办事处旧址等颇具盛名的老建筑;记忆永存板块有5个点位,包括文昌宫、关帝庙和满城古城墙;有机更新选取了40个点位,少城视井、明堂、西郊河等网红地赫然在列;再加上风土人情的20幅图,将少城的历史清晰还原。
老街小巷,朱门青瓦、民居密布,一条青石板路积累了岁月的车辙。张张画作,复活了城市历史的往昔,而这样的往昔,出自钟永平之手,也出自另外三位画家之手。
这其中,有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国家一级美术师何冠霖,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陈荣,还有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江。这四位画家,将一座座老建筑,以一幅画的姿态,在画册上、在展厅里、在明信片上,与世人隔空相望。
“如果你不曾看见过它,那我就让你看到它、认识它。”在画家们看来,生活在青羊,想把“她”当成一个美丽的老朋友,介绍给更多的人。城会拆建,人会终老,本就如此。可是,机械隆隆时尘烟四起,断壁残垣处新楼矗天,历史与风俗如何延续?只因不忍舍弃这故土乡愁,所以拿起画笔,还原了他们的深情。
发挥画作原创IP作用
提升少城显示度
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本身就是非常中国的一种文化形式,只有绘画才能将老建筑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是画家们着迷于老建筑的重要原因。画家们画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图表文,以文达义”,透过纸张的质感向大家诠释一个真实的少城。
每次画前,他们都会不停地查阅资料,多次实地走访老建筑,深入了解老建筑的前世今生,挖掘每个老建筑的独特魅力,把每一个建筑的细节都烂熟于心,即便是这样,他们依然认为这样的相逢过于匆匆。
翻看《画说少城》,不难发现,里面的作品绘画风格大相径庭。钟永平的画作以油画为主,何冠霖多是水墨画,陈荣的速写独具一格,陈江的丙烯画和老照片的结合天衣无缝。这是他们用自己对青羊少城的感知和热爱,摊开废墟与尘埃埋没的时光,用各自喜欢的绘画形式,讲一个关于乡愁记忆的故事。
“组织画家绘少城景物、留存少城记忆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思虑良久的一件事情。”钟永元介绍说,今年是天府锦城规划建设的关键之年,为深入挖掘天府锦城历史文化内涵,传递少城美学,在少城国际文创硅谷管委会、青羊区历史建筑保护协会、青羊区美术家协会等部门和协会的多方参与下,策划了这次全民文创实践活动“画说少城”。“《画说少城》画册出版只是其中一项活动,接下来还将举办专题展览,发挥画作原创IP作用,开发衍生品,探索文博资源变资本之路,以此提升少城显示度。”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