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老街的艺术空间

发表时间:2019-05-16 14:24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藏在老街的艺术空间

  少城有很多著名的街巷,除了声名在外的宽窄巷子、奎星楼、泡桐树街、小通巷等以外还有一条充满了市井味的街巷。当我们在街巷周围徘徊的时候,路人就围了上来,“找阿姨不”,“找保姆不”……没错,这就是过街楼街了,漾艺术空间就藏在这样一个市井的街巷。漾独立艺术空间一方面与丰富而复杂的气息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也成了老街的新事物,为老街增添了生命力。

  “黑盒子”成为老街风景

  住在过街楼的居民几个月前特别好奇一个“黑盒子”,路过这里都要试探着看看这里是做什么的,有的居民是探半个头,有的则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去看个究竟。

  漾独立艺术空间开业半年以来,很多居民依旧没有搞清楚这里是做什么的,但知道自从有了个艺术空间,这条街来了很多有趣的人,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过街楼社区书记孙玉凤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街找保姆的多,送水的,买菜的,接送小孩的,现在这里会有很多年轻时尚的面孔。这些人都是奔着漾来的。”

  其实,“漾”独立艺术空间是成都首个集艺术品策展及销售、艺术家交流沙龙、新媒体影像艺术工作室、艺术饮品销售的综合艺术机构。

  艺术在很多人看起来都是高大上的东西,为什么会开在市井味如此浓厚的过街楼呢?

  “艺术源于生活,本就该接近生活,艺术从来都不是高大上的,而不只是出现在美术馆、画廊里,它不应该被框在某些‘圈子’里。”漾艺术空间馆长李高旭说,“设在社区,我们希望打开一个更开放的路径,让艺术走近更多的普通人。”

  这个看起来与整个街区格格不入的建筑,除了门是黑色的,整个外立面也被喷成接近于黑色的深灰,墙上开了一道很窄的玻璃窗子。别看有点“古怪”,建起来十分困难。

  策划从一年以前就开始了,他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去过成都不少热门文创区,走过很多知名街巷,但都不太满意。“很多文创类,艺术区都很好,只是离生活太远了。”

  兜兜转转好几个月,正当他们一筹莫展、几近放弃的时候,就发现了过街楼的房子要转租。李高旭说,“其实也算是歪打正着,少城是成都的中心,少城片区的文创发展比较好,我们的加入算是锦上添花。”

  这里之前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制鞋厂,后租给了成都的网红餐饮店,李高旭他们接手的时候,空间已经破旧不堪。

  漾艺术空间的主理人陆壹对设计感兴趣,她想把漾设计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于是就开始动手画图。隔行如隔山,施工中又不断有变数,比她预想中的难多了。

  李高旭说,改造从去年7月开始,直到12月才最终完成,历时5个月、150天。在这期间,大部分地方都是他们来监工,也有不少地方,是自己亲手拿着刷子,慢慢刷出来的。从砖到钢,从涂料到墙,一点一滴,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如今漾艺术空间已经成为了过街楼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这个烟火味十足的街道增加了几分颜色。在里面走几圈,你会发现“黑盒子”本身就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这里有艺术发展的沃土

  李高旭在文化行业从事新媒体工作多年,也遇到了不少青年艺术家,喜欢他们对艺术纯粹的态度。陆壹14年毕业回国,原本从事时尚行业的她,在李高旭的影响下,加上自己本来对艺术的那份执拗成就了漾。

  “我带陆壹去了景德镇,在哪里见到了我大学创业时接触的艺术家们,与他们交谈中坚定了想做艺术空间的想法。这些艺术家优秀独立,与他们合作是想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并且挖掘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我们还想着努力去推动当下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出于对艺术的共同兴趣,两人做起了“漾”空间。

  李高旭是贵州人,在江西上大学,他去过全国很多城市,小时候就经常来成都,对成都印象很好,几经辗转,所以也把艺术空间开在了成都。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给艺术空间取名为漾呢?

  陆壹说,“我把‘漾’定义为一个可以隔绝喧嚣的外界、可以获得安静的空间,人来到这里,能够获得‘被保护’ 的感觉。有点封闭的外墙,像一个壳,那堵墙,也像一条界线,它帮我挑选了客人,对它感兴趣的,或者想进来得到休憩的人,总会走进来。”

  李高旭是这样定义空间内涵的,他在宣传片里说,“漾”来自对大海的思考,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就如海一样,有着波澜、涟漪,起起伏伏,但最后又会归于平静。

  “我想人只有经历很多事过后,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李高旭说。他和陆壹,在各自的生命中,都曾经历过沉重、压抑、困惑的时刻,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所以,空间里“黑白灰”的色调,正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而“水”,则隐喻了两人现在的心境。

  虽然才成立不到半年时间,“漾”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一场艺术展:《无尽的可能》装置集展,共有8位青年艺术家参展,集绘画、雕塑、影像等多种类型。这些艺术家,大多有着海外留学、参展办展的经历。

  李高旭上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这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又融入对生活、阅读、旅行等经历的探索。出其不意的设计,有时剑走偏锋,很是有趣。把他们的展览带到成都来,成都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好的艺术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公共空间的展厅内记者也看到了各种不同的展品,“这些作品都是青年艺术家的,他们有创意,个性独立,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灵魂之间的交流。艺术家和作品也总会遇到那个懂得欣赏他们的人。”李高旭说,“漾就是为艺术家搭平台,这段时间很忙,但却是我这些年最踏实、内心最平静的时刻。”

  陆壹和李高旭都觉得漾的诞生,让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新的起点。

  这里将上演更多的新奇特

  4月,这里举办了新媒体展览,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兼程序员郭锐文的创作。正是这双重身份,这位艺术家得以探索计算机程序算法,在视觉美学表达上的可能。

  “自养生物是郭锐文2016年末完成的一个原型,这是一个基于K-D数据结构原理的自细胞结构,当你站在影像对面,人脸识别技术将细胞排列组合,分裂互动影像重新演绎了人类与细胞的关系。”李高旭介绍着其中的一个作品,“这也是郭锐文首次在国内举办的个展。”

  “第一次接触新媒体艺术展,给了我们很多思考,艺术有太多种可能。”看过裂变新媒体艺术展的一位观众表示,这个时代一切都有可能,当你站在一块屏幕面前,屏幕上的图像会根据自己的动作变化。

  李高旭是做新媒体出身的,他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观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相比已有的艺术类型和文化城市,‘新媒体艺术’在西南地区还是比较匮乏。‘漾’的出现,也希望搭建一个窗口或者是平台,在成都普及、展陈更多的新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漾空间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更多艺术家及作品的存在。”。

  不仅如此,国内外不少青年艺术家,将带着他们的雕塑、绘画、装置、新媒体等多种艺术作品,来这里轮番上演。

  他们的展览空间,共有两个,一前一后,一灰一白,和整体风格统一。前面的空间,展陈的是“漾”团队成员的创作。这个“格子间”不太规则,一面墙上也设计了一个“不规则”的窗子,提供了有趣的观看视域。相比灰色展区的不规则,后面的白色展区则四四方方,用以展陈朋友们的作品。

  还会有更多的艺术家来这里,把他们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或者通过沙龙活动、展览,分享自己的创作。有了这个平台,“艺术”可以和人们开展直接对话。

  “艺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能进入人的内心,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并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它是值得被分享的。”李高旭说。

  5月下旬,漾独立艺术空间即将展出青年摄影家苏葵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摄影作品,会给大家惊喜和意外的,艺术本来就是有各种可能性,就像我们的第一场展览的主题那样,无尽的可能。”

  (陈静 报道 图片由漾艺术空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