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香青羊系列报道中,记者采访了4位女性读者,听她们讲述阅读故事。书对她们来说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日常,像呼吸一样自然,但阅读依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书帮我们认清自己的选择,认识自己,听到不同的声音,成为更好的自己。
悦琪
咨询师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开篇,大学学中文、研究生学心理学的悦琪从读到第一句话就喜欢上马尔克斯。
学中文的悦琪对书的要求很高,用她的话说,“精致度”。
“马尔克斯的叙事方式很独特,作者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然后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空间去揣摩。”悦琪说,她的阅读是从故事开始的,故事是她小时候获知世界的方式,小说是她揣摩人性的开始。
“好的小说家一定是一个好的思想家,他把自己的内涵赋予给了作品,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有更大思考的空间。”悦琪现在很少看小说,35岁之后的她读的东西都越来越理性,基本上是关于平行宇宙、维度、空间的作品,这些会让她更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
这跟悦琪的工作有一定关系,她是一名咨询师,当顾客处于一个杂乱无章的状态,她需要用理性思维帮顾客理清思路。
“剥离现象看本质”,这是她讲的近几年来的阅读感受。
“其实不管是艺术、文学、哲学、科学,在很多地方本质上是相通的。”悦琪最近反复看的一本书,是心理学大师肯·威尔的《意识光谱》,这本书把人类意识本质比喻成彩虹光谱,从阴影到自我,再上升至心智与灵魂,读了这些之后,会发现意识是一个分支,一个路径,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
阅读对悦琪来说就是对话,与世界的对话,与事件的对话,遇到好书就是遇到能与自己对话的人。
做咨询师的她总是能让很多咨询者豁然开朗,找到一个方向和目标,不断切换视角,沉下心去聆听去思考去认识自己的过程。
“这些年我从感性到理性,阅读会让人认清自己的选择,更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己,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更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悦琪不喜欢女性阅读这个词,她觉得阅读不分男女,男女都需要认识自己。
阅读是最好的美容,可以为生命添彩,让灵魂留香。
小琼
非遗工作者
“倚香风,任性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闲坐不一定咖啡馆,看书不必非书房,喝茶亦不拘器具形式……蜷坐一方飘窗,这黄昏便也自在。”……翻开小琼的朋友圈,看到的全是诗情画意。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小琼的诗情画意的功力可不是一蹴而就,出口成章,落笔如花的功力是几十年如一日阅读滋养出来的。
“小时候父亲喜欢看书,母亲喜欢听戏,从小就被各种千奇百怪的故事吸引。”小琼回忆起小时候看书的故事。“小时候书很少,借到一本好书如获至宝,父亲、我和姐姐三个人就轮流着看。我本是一个特别听老师话的人,老师不让我给同桌抄作业,我还是违背了老师的意愿,因为同桌总是给我带很多书。”
“书对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么几十年来,不管工作有多忙,我总会抽时间看书。”很多人总是说没时间看书,对小琼来说,以前带孩子去公园玩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玩,她坐在一边看书,孩子长大之后,她包里随时都装着书,在等人等车间隙,在开会前,在公车上,她总会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会书。“平常零碎的时间我就看一些短篇,这样就不会脱节,周末或者假期我就看长篇。”
“你的气质,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小琼还是一个特别喜欢旅行的人,去年她带着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和《莎士比亚书店》来到巴黎。“就像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所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小琼说,走在海明威走过的街道,被海明威的乐观精神折服。
“不管我去哪里,我都会去书店和图书馆转转,图书馆是城市的眼,在巴黎的莎士比亚图书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语言不通,但感觉每个都好温暖。”小琼说,书能带给人慰藉。
书是人一辈子最好最忠实的朋友,人生的很多困惑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
张英
数学老师
阅读英语、阅读语文课本,要知道数学也是可以阅读的。“圈、添、标、补、问、练。”数学不仅能阅读,而且还有专门的阅读方式。
“六步阅读法”是记者从东城根小学B区数学老师张英那里了解到的。
学校公认的读书多的张英却是一名数学老师。“我是老师,教书育人不分学科,孩子们需要从小有人文情怀。”
孩子的人文情怀从哪里来,在张英看来,人文情怀是从阅读中培养出来的。
“小时候总是被故事吸引,我的阅读启蒙是从《故事大王》开始的,后来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我就开始读叔本华,读周国平。”张英说,“当面临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生活工作遇到困境的时候,又不能找别人倾诉,唯有在书中找答案,是阅读陪我走过了人生的很多艰难时期,是阅读让我逐渐成长,也是阅读让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青年时期喜欢张爱玲,她的每一本书都读过,那个时候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周边人也觉得我清高。”张英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偏向也会有所改变,现在的她几乎很少看小说和诗情画意的书了,现在的她会选择性地读很多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张英说,有很多前言的东西自己不太懂,就从书里获得。
前段时间她看了别人推荐的《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太快,要如何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用新奇、刺激的观点带着精英思维去洞察、理解改变这个世界。让我在工作生活中更能够统筹安排时间。”张英说,这么多年来,对哲学的爱依然没有改变。她最近在读周国平的《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不管是老师还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要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物呢,唯有用心去感悟和思考。”
在学校张英是最懂人文情怀的数学老师,当张英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的课堂除了算数还能阅读。
走出舒适区,去阅读自己不熟悉的书,不爱看的书。
筱之
创业者
认识筱之是两年前的事。“月辰妈妈”、青少年家庭沟通及财商培训创始人、青少年未来规划成长平台创始人……拥有众多“头衔”的莜之是青羊区阅读推广人,三年来,她以实际行动推广着阅读,让更多的人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和幸福。
对于很多女性读者来说,35岁是一个分界线,以前爱看文学的都慢慢转化成爱哲学和偏理性,偏实用的书,对筱之来说,还在上高中的她就已经开始阅读商业、创业、科技、经济、前言、趋势类的书籍。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总是沉浸在文学中不能自拔,这样就会逐渐被这个社会淘汰,我就喜欢不断地挑战自己,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域。”筱之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又做了很多年的HR,在她四十岁的时候又转向教育行业,每一次转身都是她想做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阅读带给我的好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年龄阶段需要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和深度,也让我对最前沿的事物有了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筱之来说,要阅读科技、趋势类的书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读起来很难,就拿《爆裂》这本书来说,这本书涉及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消化起来很困难,运用起来更是需要长期实践。”
虽然难,筱之依然很享受有挑战性的阅读。“书对我来说就像老师一样,工作的困惑,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受到书的启发,在书里找到答案。”
筱之现在创业的项目是青少年未来规划成长,“未来社会变幻莫测,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需要家长和孩子有一个好的规划,步步为营。”
(陈静/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