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青羊,浸润书香,青羊历来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栖息地就包括这些大大小小的书店。书店还介入到市民的生活中,而青羊深厚的文脉与温暖的气质,也体现在这些美好的书店里。
青羊区有各种特色的书店,专注本土文化的散花,只卖连环画的行知书屋、西南地区最专业的国学书店格致、周末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各种特色的书店作为驿站,在承载个人精神灵魂的同时,更是一个区域的文化地标。
在书店里,感受青羊的气质。
一个书店浓缩着一座城市的书香梦,在书香青羊系列报道中,记者来到了藏在斌升街居民楼里的独立书店读本屋,采访了书店的常客,听他们讲述书店和自己的阅读故事。
陈老师
64岁 退休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就要多看书,多看历史类书籍。
下午五点以后逛读本屋的人总会与一位中气十足的男士相遇,他会酷酷地给书店老板廖宇说,“老规矩”,然后走进自己的专属包间。
“陈老师的老规矩就是原味拿铁,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看书,因为抽烟的缘故,我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包间。”从廖宇哪里得知,陈老师有两大爱好,看书和健身。难怪都过了耳顺的年纪,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陈老师的同龄人大多都生活在带孙子的繁琐中,他却充分地享受着生活。读书、健身是他几十年来养成的好习惯。
“从小就喜欢看书,以前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多看书,以前再没有时间,我也会抽时间看书。”陈老师说,看书就应该像呼吸那样自然,“我外出旅行都必须带着书,看了书才踏实。美丽的风景用眼睛看就好了,不用去爬山,把登山的时间用来看书是另外一种旅行。”
“读书也是有讲究的,第一次是泛读,然后是精读,精读又分为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陈老师偏爱历史、小说、军事类的书籍,讲起历史故事来滔滔不绝,他觉得文化自信就是从书里来的,要多看历史书,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上,中华民族是如此的伟大,有如此多的人类瑰宝。
在陈老师看来,郭子仪不仅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武将,他更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汉朝的霍去病算是中国最早的特种兵,他率800单骑,深入大漠,一举成功大破匈奴……
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陈老师看到了朝代的变迁以及时代的进步,人的渺小与强大。
“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大家要去读书,要去看历史,了解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陈老师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去多读点历史类书籍,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不仅如此,在陈老师看来,读书会使人更平静,更宽容,更公正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意铭
16岁 学生
读书多了,自己的情绪也改变了,能够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
在读本屋,有一个每次来都要读完一本书的人,他是读本屋年纪比较小的读者。每次来几乎不与书店老板聊天,一个人坐在大书桌前看书,偶尔会带一两个朋友来。他是新成都人意铭。16岁的他,离开父母,一个人在成都求学,除了上课之外,他的很多时间都花在看书上。
记者见到他时,意铭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他说这本书太厚了,四五个小时看不完,一会儿离开的时候买回去继续看。
“在我小的时候就看村上春树的作品,其他科普、悬疑、历史类的我也喜欢看。”意铭说,最享受的看书状态是一个人一杯热可可、一本书、一下午读完一本。在读本屋看书就能满足这些条件,而且这个书店很小,平常他来的时候人也不多,这样安静不受打扰又保护了隐私的阅读,真好。
成都那么多好的书店,16岁的学生为什么偏爱这种独立书店呢?
意铭有自己的见解,“那些书店太大了,东西太多,反而不会专心看书,而且很多人是冲着拍照去的,很少有人安静地看书。”
意铭说,来读本屋是去年10月份的事情,带他来这里的女孩子也是一个饱览诗书的人。她每次阅读之前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计划,在阅读之前要查阅作者的背景资料,阅读中要做读书笔记,读完之后还要写一篇甚至好几篇的读后感。
“我很欣赏这种读书的态度,但我还是喜欢随性一点,我走进读本屋,先随便逛逛翻翻,发现哪本书对我今天的心情和胃口,我就坐下来认真地看。”意铭说,看完书之后记不到书里的内容, 但作者传递的情感能够体会到。
“书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在里面,看了书也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思考。”意铭说,看书依然还是很私人的事情,只要有喜欢的书,一杯热可可,他就可以在几个小时内看完。
意铭说,如果家里有懒人沙发和热可可,自己也会考虑在家里看书。
家乐
27岁 自由职业者
当你迷茫、焦虑、无助时,找个书店坐下阅读就好了。
不管什么时候去读本屋,读者都会在书店看到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小伙子,认真看书做题,经常喝美式咖啡,偶尔竹叶青,他把书店老板叫“宇哥”,廖宇称呼他为小乐。
家乐只要没有重要的事情,每天都会来读本屋,他是这里的忠实读者。
“去过很多书店和咖啡店,也去过咖啡和书结合的地方,第一次来到读本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会让人很放松,可以从容不迫地阅读,书店老板很有人情味。”家乐回忆起几年前的往事,“跟‘宇哥’初次认识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很懂书的人,他先跟我聊天再推荐适合我的书看。除了卖书以外,他更多的是在与读者交朋友。”
几年下来,家乐在这里从经济、文学、哲学读到传记,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会有更多的人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
“经济、历史、哲学、传记类的书籍让人客观理性,既能够了解最前沿的知识,还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现代的美,文学散文是很静美的东西,让人慢下来。”当他看完成都本土作家西门媚的《成都慢生活》时,他感慨万千,“生活其实离我们很近,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像西门媚那样去观察过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路边的小店,更没有思考过,这座城市是如何滋养着热爱这座城市的人。”
家乐自称曾经的自己是一个不爱看书的人,认识“宇哥”之后,经常来店里,看到了很多知识渊博的人在店里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跟文化人接触多了,发现要与这些有趣的人交流,自己必须多读点书。
“在这里爱上了阅读,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认识了一群有趣的人,与很多人成了朋友。”家乐说,“宇哥”的书店还承载着社交功能,在这里认识的都是高品位的朋友,这些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不断修正自己,独立思考,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读书有没有用我不晓得,但是这些年来我成长了,变得淡定从容而且越来越有趣。”家乐说,能让你坐下来从容不迫阅读的书店就是好书店。
往熹
年龄不详 不知何许人也
有空闲时间就去逛逛书店。喜欢的店就多去,不喜欢的就不再去或者少去。
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一杯白水,几本书,几个聊友,这是往熹在读本屋的常态。趁午休期间,下班期间,他总会来读本屋待会,带点书回去,与老板廖宇聊上几句,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
往熹是川大哲学系毕业的,他喜欢看文史类的书,他更喜欢的是与廖宇聊书。
往熹是一个很喜欢逛书店的人,第一次走进读本屋是被高高的木制吧台吸引,然后就被各种特色书籍俘虏了,自从喜欢上这里,他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我逛过很多书店,与形形色色的各等书店‘相安无事’很久了,读本屋,是我逛了这么多店中品相最好的。”往熹说,读本屋这么受欢迎,原因之一是老板是爱书之人,聊起书来眉飞色舞。有些书店主人并非喜欢书,招聘的店员也不懂书,穿上统一的制服。去这样的书店,完全没有买书的欲望,有什么好说的呢?以后也不会再光顾了。
读本屋就不一样,书店老板是行家,几天不来都觉得少点什么。
在读本屋,主人绝对不会问你买什么书,这一听就不是懂书的人,“我都没看,怎么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书呢?这种书店,我只会扫一下,除非真的有好书,否则立刻转身就走。”往熹经常在读本屋看书,他从未见廖宇是这样接待客人的,廖宇总是跟来书店的人聊书,聊着聊着,读者自然知道自己该买什么了。
在书和书店上面,往熹是一个很挑剔的人,他特别不喜欢把书封起来的书店。
“书又不是大米、白菜,你把它封起来,我怎么知道里面是些啥。就算我知道里面是些啥,纸张如何?印刷如何?”往熹说,这好比旧时的包办婚姻,塑料纸不正是红盖头么,名家的推荐就是媒妁之言。又没有父母之命,我凭什么要认这门亲事。
在读本屋,像往熹这样挑剔的读者不少,但来了读本屋会发现真没啥可以挑毛病的。(陈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