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主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成都建成已经有2300余年历史了,它和中国园林的历史几乎一样久远,许多历史细节存放在园林之中,依然鲜活如昨。青羊区更是川派园林聚集之地,位于西珠市街42号的北园,是成都现存唯一的民国时期私家花园,也是蜀派园林“孤品”。沉寂了多年的北园,经修缮后焕然一新,已对市民开放。
一座城市的园林史,也记录着城市的兴衰,是地方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园的对外开放,可探求文化特质,展现民风民俗,寻找流变中的城市脉搏,以温政,以存史,以浏览,以泽观,以为万象所鉴。
北园历史
规模堪比苏州留园
2005年,一位名叫塔玛拉·魏司的德国女士来到成都,此行是为寻找她的祖父弗瑞兹·魏司百年前在中国生活过的住所,并带来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讲述了她祖父在成都的故事。
塔玛拉·魏司讲述的就是祖父在刘存厚公馆北园的往事。
1905年,德国人魏司来到成都,1911年正式担任德国驻成都领事,随后入住北园。在魏司夫妇留下的照片和日记中,也有关于北园的记录:“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花园,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一座座小小的假山之间,间或穿插着浪漫的人工洞石和散步的小径。这些小径的尽头,通常是一个圆形的月门,穿过这道门,人们便可以欣赏一幅幅令人愉悦的景色:一个荷花池和凉亭。在这梦幻般的花园里,一年四季盛开着各式各样的鲜花。”
此后几经波折,军阀刘存厚在此居住,北园成为刘存厚的私家花园。刘存厚公馆,一个闹市中的青砖木窗、檐木瓦顶、透空回廊、荷塘水池、古树蔽日的建筑,距离文殊坊不到一公里。建于民国初年,历经百岁,是成都现存的唯一民国私家花园,“蜀派园林”的最后代表,今人多称它为“北园”。北园中的建筑除刘存厚的公馆主建筑外,还有精美的照壁,大假山上木构亭子,民国风格青砖磴道长约60米,蜿蜒曲折,随山形而呈现长龙之形。经过估算,这座私家园林面积约有30亩地。几乎与“天下第一私家园林”苏州留园大小一样,比沧浪亭的面积大一倍。
随着时光流转,经历了民国战乱和成都大轰炸的洗礼,这座气派的私家园林也湮没在了高楼林里的丛林中,日渐残旧。
1959年,成都军区第一幼儿园在刘存厚公馆建园,私家园林北园也被直接称呼为刘存厚公馆,后幼儿园迁址。2003年,新加坡人沈观华与日本妻子植田麻纪租下刘存厚公馆,开办“成都观华青年旅舍”,在驴友中人气很高。租约到期后,公馆闲置,北园渐渐变成停车场。
去年年底,刘存厚公馆修缮完成后,一旁的北园正在封闭修缮中。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使北园焕然一新,从私家花园华丽转身,这也是百年以来,北园首次作为近现代公园对公众开放。
新颜亮相
其精髓为“道法自然”
近日,记者来到北园,这里的青砖假山都已走过百年光景。但两条青砖磴道、两座木质结构亭子可以追溯到军阀刘存厚时期。园林间有大量树木,包括楮树、银杏、女贞子树、皂角树、柳树、芭蕉等。
记者了解到,蜀派园林有五个特征:水体、山体、建筑、树木、道路。深处北园内,北园的山体、树木、道路、建筑都保存完整,只差水体。
青羊区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北园作为蜀派园林,蕴含道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起一伏。中国近代的民间造园史,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私家园林。南方园林小巧玲珑,北方园林富丽厚重,而蜀派园林则受西蜀文化的影响,基本秉持道家“道法自然”的风格。北园东南方向的大假山蜿蜒曲折,随山赋形,呈现长龙之形,昂首的“龙头”就是高处的亭子,在过去第一缕阳光就照在亭子上,这是象征峨眉山;西北方向的小假山象征卧龙,代表青城山。北园的大小假山,开合自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城市山林画图。
在小假山间,还隐藏着“龙柱”“龙头”等。假山下方还有多个防空洞,“这就是成都大轰炸时期的最好见证。”
“小时候,故事里的秘密花园总是或多或少地勾起我们的好奇,在围墙后面住着什么样的人,在花园深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家住文殊坊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川派园林的孤本面向公众开放,对我们来说,可以去探秘园林深处的故事,从这里我们穿越历史与传说,沿着花园的小径,寻访我们的来处与归途。”
记者从青羊区文管所了解到,北园已对外开放,刘存厚公馆也会合理利用起来,青羊区将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刘存厚公馆合理利用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陈静/文 闫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