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可见的美食,优美旖旎的风景,小巷人间的市井味,这些表现让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而是一种文化。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美食带给人的喜悦,与时间无关,与地理无关,无论是在家花四个小时做一顿饭还是去一家百年老店吃一份精致的菜,同样令人欢喜。
成都是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在青羊,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小谭豆花等各种老字号小吃正在构建具有“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美食消费新场景;邱二哥锅盔、邓记新一代糖油果子等成都传统的小吃,正在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锁住记忆中的味道。
建世界文化名城,筑牢国际美食之都高地,青羊以自己色香味俘虏着食客的味蕾。
陈麻婆豆腐
一百多年味不改
住在送仙桥的杨艳每天都会从省博物馆对面的陈麻婆豆腐店路过,“不管什么时候,这里总有人排队,今年春节,下午两点半还有很多食客在等位置。”
“对于陈麻婆的历史稍微知道一点点,但不知道全部。”杨艳表示,为了给外地来的朋友讲述陈麻婆豆腐的历史,她专门去查了相关资料,发现陈麻婆到现在有近160年的历史了。
陈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脸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
青羊区美食协会负责人张蛟说,“青羊区拥有成都近70%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和众多的高中低端各式特色的餐饮企业,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餐饮资源大区。经过持续不懈的打造和推广,已经拥有了一张‘美食青羊’的地域名片。”
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来成都之前就查了攻略,陈麻婆的麻婆豆腐很好吃,而且还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自北京的游客告诉记者,出了机场就直奔这里,等吃饱喝足才开始踏上在成都的旅程。
夫妻肺片
变废为宝成名片
被“美国2017餐饮排行榜”,选为“年度开胃菜”的成都著名小吃夫妻肺片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上世纪30年代初,成都金河街黄冒中心的门口,常有一对夫妻挑着担子来此摆摊,卖的是凉拌牛肚、牛肺、牛肠、牛头皮。这些东西都是牛身上的“边角余料”和“废料”,可这些东西都是经过夫妻俩精心研制的配料拌出来就让人垂涎三尺。因此价廉味美,既受买不起肉食但想吃荤腥的贫民欢迎,又受爱其美味的市民追捧,很快就打响了名气,成为当时挑担、提篮叫卖的“肺片”中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一种。由于夫妻俩总是默契配合时间长了,顽皮的学生就用纸条写上“夫妻废片”悄悄贴在夫妻俩的背上或者担上,有的还大声吆喝:“夫妻废片,夫妻废片……”一个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因为“废片”两个字不好听,便取“废”的谐音“肺”,最后改为“夫妻肺片”。牌匾为金字黑底,由书法家赵蕴玉亲笔题写。
夫妻肺片从1933年创业至今,已有86年的历史,现在夫妻肺片的制作技艺已传承至第三代,被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在很多川菜馆都能吃到这道菜,为了把这道菜传承下去,成都市饮食公司成立的技师工作室中专门成立了夫妻肺片非遗传承室。
张蛟表示,“成都建美食之都,需要青羊这些老字号,让老字号在国际上发声,把美食文化传播出去”。
小谭豆花
豆花与面的偶遇
“满窗的晨曦挂在阳台,暗淡的橘红天幕垂落在城市的上空,点点簇簇的灯火像一片片还在燃烧的灰烬,慢慢煨煮着我早晨的食欲。吃面去……”
网友文中的面就是小谭豆花的面。
谭豆花始创于上世纪20年代初,原为一摊担,摆在成都安乐寺,业主就是谭玉光,以经营豆花和面条为主。因其制作的豆花面麻辣味厚、实惠方便,受到众食者喜爱,起名“谭豆花”。后来生意偏好,便开店经营,迁至成都闹市区的盐市口经营。
改革开放之后,盐市口地区进行城市改造,“谭豆花”被拆除,餐馆一度歇业。近年来,谭氏后人予以恢复,以“小谭豆花”的店名开业于西大街,经营以豆花面为主的多种川味小吃,保持着物美价廉的传统,受消费者欢迎。
大街小巷有很多豆花和豆花面,为什么小谭豆花就分外受欢迎呢?
小谭豆花十分讲究豆花制作工艺,直到今天仍然坚持自己制作豆花。调料也是用上等原料精心配制而成的,麻辣味厚。
“要不是招牌上写着创始于1924年,我还真不知道这家店都快上百年的历史了。”经常来小谭豆花吃面的食客告诉记者,“像这种传统的小吃很安逸,拥有这些百年老店成都才能称作‘美食之都’嘛。”
邓记新一代糖油果子
糯米与油的碰撞
如果说红糖糍粑只是糯米与油间擦出的小小火花,那么糖油果子便是它俩间激情的碰撞。
在吉祥街有一家糖油果子,叫邓记新一代糖油果子铺,老板在这里卖了几十年的糖油果子了,每天中午或者下午路过这里,都排了长长的队伍。不过最近这家店将全部搬到三道街。老板说,为了让大家找得着,他得慢慢搬。“万一喜欢吃的人找不到了,还是很遗憾。”
邓记的老板说,其实早在一千年前的宋代,糖油果子就已经出现了,他的糖油果子好吃的秘诀只有一个,几十年如一日。“这么多年来,我只做糖油果子,其他的我也不会做。每次听到别人告诉我,‘我穿城专门来买糖油果子’之类的话就很感动,而且很受鼓舞。如果说靠什么力量坚持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食客对糖油果子的爱吧。”
“小时候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叔叔来叫卖,爸爸每天都会给我买一串,这是那时候最美味的早饭,好像怎么吃都不腻。”老成都蒋丹说,现在每次想吃糖油果子了就来这里排队,不管等多久都要买一串吃了才安心,“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成都的小吃,糖油果子是必须要吃的,看到很多人排队,我也在这里排队,尝尝网友们说的幸福的味道。”北京人任南说,“来成都的乐趣之一是寻找本地小吃的过程。”
邱二哥锅盔
坚持传统的“网红”
青羊区金丝街45号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小区,门口有着流动的商贩,有着跟所有老小区相似的旧大门,大门上挂着邱二哥锅盔的简易招牌,进门的一边搭着两间低矮的房间,也是邱二哥做锅盔的地方,邱二哥在这里已经做了近30多年的锅盔。
邱二哥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做锅盔,第一件事便是和面,将前一天留下的一点老面和面粉一起和,然后放在大盆里发酵,这就是锅盔“泡臊”的原因之一,从大盆里取出一坨面,邱二哥会先反复的揉打,让面更加的劲道。也许这就是邱二哥锅盔受人欢迎的原因吧,不管是附近的老客户,还是从远处赶来只为一个锅盔的人,也许都是为了那一口纯粹的味道。
从1987年2月24日到今天,藏在旧院里的小铺子已经快32年,始终坚持在同一个地方做一件事情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很多食客都发现邱二哥的“脾气”不太好,每天排队买锅盔的人依然络绎不绝,邱二哥也从早忙到晚。食客建议他坐着擀面,邱二哥一脸不屑,他心里清楚,坐着根本无法用力。还有人建议他找个徒弟,他反问食客“你愿意来不嘛,我教你”,食客们面面相觑之后哑口无言。
有网友在自媒体发了这样一段话,“只是希望这样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吃到儿时的味道。”
田园印象
服务员叫幺妹
“来客4位,摆起!”顺势将手中的毛巾朝前一甩,唱道:“凉拌心片、盐煎肉、糖醋里脊、锅巴肉片……东厢靠二的客官要来几个下酒菜?”4位客官坐下后,一客官说:“先来一盘心片,多放点醋。”
“堂倌”亦作“ 堂官 ”。旧称茶馆、酒店、饭馆、澡堂里的服务者,在旧时主要是负责推销揽客、售菜结账、服务收益总过程的一种形式的体现,鸣堂的吆喝还显出了生意的红火,起到了招揽顾客的作用。
如今这样的技艺还能在青羊的田园印象看到,在田园印象若是你叫“服务员”是没人搭理的,必须要按照“规矩”来叫人。这里的董事长叫“大东家”、店长叫“大掌柜”、领班叫“三掌柜”、厨师长叫“大伙夫”、女服务员叫“幺妹”、男服务员叫“小二”、吼堂的叫“咨客师”、传菜的叫“跑堂”。
据田园印象贝森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董事长熊基有之所以要开这样一家店,就是一定要把厚重的川菜饮食文化传承下去,也是想完成他师傅路明章的心愿。路明章是成都最后一个堂倌。他将“鸣堂文化”传承给了田园印象,在田园印象中能时时刻刻感受着鸣堂技艺,在吃饭的时候还能观看杂技表演。
路明章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川菜在国外大有希望,而像‘跑堂’这样的老技艺更应得到保护和发扬”。
如今,成都鸣堂技艺田园印象已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就是一个生态展示区,能让客人吃到老四川的味道,感受老成都的堂倌文化。
(陈静/文 闫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