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一茶铺,十步一茶馆,茶馆内竹椅、竹凳、盖碗,老人嘴吃着自制的叶子烟……喝茶的时候比较放松,可以交流感情,可以发呆,可以听戏,久而久之形成了巴蜀的茶文化。
泡茶馆,喝茶是老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也延续到了现在。茶馆,是微观城市的窗口,它的闲适是慢生活的意象,它的忙碌是飞驰前行的注脚。
在青羊,茶馆亦是秘境,一天的生活从鹤鸣茶社的一杯早茶开始,到文殊坊香园的晚茶结束,还可以在午饭后溜达到幽静的青羊宫喝茶晒太阳,放空自我……
张老柒茶馆
宽窄巷的
前生今世
循着青灰砖石,在修葺完好的清朝古建筑宽巷子,一张蓝色布幌悬在树间招摇,上书大字“张老柒茶馆”,几行小楷注明“盖碗茶、成都小吃”。再向里望,是不事招徕的服务员和烧水伙计,熟客来了,自顾地拉出吱呀的竹椅便坐了下去,“吃茶”!陌生的游人闲逛至此,只探头一眼,大约也知这是老成都最传统的茶铺之一。
这间从清朝起保存下来的小宅,解放初老张家用一袋小米换来,二十多年前,开了茶馆。“张老柒”茶馆见证了成都旅游业的火热,张老柒的小茶铺,一天能卖茶一百来碗。
“宽窄巷子打造前就有这个茶馆,那个时候周围的街坊邻居都来这里喝茶,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里喝茶。”宽窄巷子原住民肖老师说,现在这家茶馆的摆设和二十多年前一样,几乎没怎么变过,每次走到这里他就会想起曾经在宽窄巷子的幸福岁月。
盖碗、木桌,竹椅,老照片,这些都是外地游客乐乐喜欢这家老茶馆的原因。“听朋友介绍这家茶馆,进来发现不虚此行,坐在这里点上一杯茶,有一种时空穿越感,恍惚回到了几十年的老成都。”乐乐说,“作为外地人,也渐渐喜欢上这种一杯茶一整天的慢时光,安逸舒适,这就是成都味道。”
青羊宫茶馆
闹中取静
对话内心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在一环路上,看到这四个字也预示着到了青羊宫。
青羊宫是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在这里你既可以慢慢去领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还能够在青羊宫的茶馆里,泡上一杯茶,在川西园林中去领悟老子精神。
来青羊宫茶铺闲坐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而老茶铺完全有让时光慢流的氛围。他们有的看报,有的玩纸牌,有的拉家常,有的在跟道长讨教吉凶祸福,安宁祥和,有世外桃源之感。爱泡茶馆的老茶客,一大清早就直奔这里,一直泡到太阳落山茶馆打烊,才肯心满意足地回家。
“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所谓功名富贵不外乎都是浮云。能让我们内心安静下来,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社会中的纷繁复杂,偷得浮生半日闲,青羊宫的茶馆是不二选择。”青羊宫茶馆的常客表示,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能够保留下来这样一座与内心对话的地方,这真是喝茶人的福气。
鹤鸣茶社
一茶一水
成都味道
老成都的味道,从清晨的一碗盖碗茶开始。就算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也不能阻止街头小巷仍然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的人。要体验传统的茶社,不得不提有百年历史的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
鹤鸣茶社是成都最老的传统茶馆之一,迄今已近百岁,作为2012年成都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对象之一,鹤鸣茶社的川西风格建筑每一处都让人感受着传统老成都的味道。
鹤鸣茶社内有一对黑漆柱子,上面刻有这么一对烫金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茶客之意当然也不在茶,来鹤鸣茶社,很多人不仅仅是奔着那一茶一水,闲聊谈心、你来我往才是个中精髓。
“喝茶主要看气氛,一个人在家喝,没啥意思。来这里喝茶,什么人都有,现在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很多,听天南地北的人摆龙门阵,非常有意思。”经常来鹤鸣茶社喝茶的张老先生说,“如果没什么事情,我都会跟着朋友约在这里喝茶,聊天。”
鹤鸣茶社还有一位掺茶奇人吴登方,将掺茶技艺推向了极致,其泡茶时,茶客看得胆战心惊,如观杂技,待茶入碗,又忍不住惊呼称绝。今天,很多外地游客到鹤鸣茶社喝盖碗茶,主要就是冲着欣赏掺茶师拿碗、提壶、掺茶、吼堂整个过程来的,而茶文化的魅力,也就在掺茶师的一举一动中蔓延开来,渗入、根植进每一位茶客的心中。
北书院街茶馆
原汁原味
闲适安逸
北书院街,一条“并没有什么逛头”的小巷。得名于明成化年间,因为这里一个宰相府被改建成“大益书院”,故府前大街改名为“书院街”。不同于宽窄巷子和锦里的古色古香,这里就是老成都的“原汁原味”。
这条小巷子,本没什么特别,无非是破陋了点儿,但一走进去,全是喝茶的人,这些人都是常客,一杯茶就是一天,如果他们不小心闯入了外地游客的镜头,茶客们还有几分不适应。他们会带着怀疑和打探的表情看游客,希望从游客身上读懂来这里的目的。
著有《成都街道漫步手记》的作者冯晖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在这条街“瞎逛”的人,“我喜欢这条街道,这里的茶很便宜,一条街两百米的街道有大大小小十来家茶馆,而且几乎每家都没有店招但对于茶客来说,每天来这里喝茶,聊天,已经成为浸入血液的生活方式。”冯晖说,这里的条件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破旧,对他来说,这是最市井的代表。
在北书院街,巷口卖杂货的小车停靠一边,吃完午饭的老大爷,吃着盖碗茶抽着叶子烟,打着长牌,聊着琐事,小店的店主悠闲地坐在街边嘎吱作响的竹椅上,看着街上的人来人往发着呆……街道很拥挤,但茶客之间距离很近,联系很紧密。
清源社区民情茶馆
共建共享
清香满堂
冬日的暖阳撒在清源社区川西大院风格的院坝里,三三两两的居民品着低至两元一碗的民情盖碗茶,欣赏着院里大戏台上精彩的文艺演出。
“这几天天气好,来这里喝茶的人特别多,除了周边的居民外,还有从其他社区赶来的居民。”清源社区书记汤继刚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都充满了感动。
清源社区是一个明星社区,在院坝改造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考虑进去了。在民情茶馆里,最贵的茶也才十五块钱一杯,一杯茶就可以坐上一天,有时候还有工夫茶的表演。
为什么要建这么亲民的茶馆呢,汤继刚说,在社区打造的时候,有很多公共空间,于是就想着把这些空间利用起来,与其把这些地方用来做其他事情,还不如给社区居民建一个茶馆,不仅可以在这里喝茶,有什么事情还能在这里商量,居民也能在这里参加活动,于是,民情茶馆开了起来,而且周边居民纷纷为茶馆点赞。
“我退休之后的日常就是来社区喝茶,与朋友们聊聊天,一天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经常来这里喝茶的阿姨说,她隔一天就来这里喝茶,巴适得很。
如今,在古色古香的院子里,品着盖碗茶,欣赏戏台上精彩的文艺演出,已成为清源居民生活的常态。
文殊坊香园
世外桃源
禅意生活
闹中取静的文殊院一千五百年香火不衰,这座位居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的都市禅院,宽阔幽深,这里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诗意栖居之地。
位于文殊院的香园茶馆在清幽之地,一靠近就莫名的安静,让人沉思。
海南人梁凯最喜欢成都的文殊坊,每次来成都,他都会在文殊坊的香园坐上一下午,喝茶,拍照,想想事情。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声。”这副对联是梁凯最喜欢的对联。“我就是这样的性格,这些年来,想做什么,就去做了,免得以后后悔。”梁凯说,在香园喝茶,他特别喜欢观察茶客,看别人的言谈举止,就去想背后的故事。他们是哪里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明天会怎样微笑着生活。
“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世间百态都呈现在这里。有人谈生意,有三五个好友的聚会,还有人内心充满了忧虑……”梁凯说,半天的茶馆时间,其实很快就过了,偶尔还会跟茶客互动,与陌生人聊天也是一种享受,在这里,大家都放下自己的负担,做真实的自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也是蛮有禅意的。
“从上午十点到晚上十点,都可以在这里喝茶。”梁凯说,听着文殊院的钟声,品着盖碗茶,这是他旅行中最享受的时刻。
(陈静/文 闫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