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对于占中心城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青羊来说,拥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5处,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完整展示了千余年来成都历史发展的年轮。
当我们路过祠堂街的时候,革命峥嵘岁月就浮现在眼前;当我们走在北较场的时候,古城墙让我们回到金戈铁马的战场;当我们来到陕西会馆,清代商业繁华浮现在眼前……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秘境。
秘境源于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位名人、一个品牌、一个地方……
秘境属于地理、心理更属于文化。发现秘境的诀窍不是在诗里也不是在远方。
“在不怎么出名的地方,看起来不怎么好玩的地方,努力找出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享受哪里的生活,在不怎么样的平凡人生中,努力找出快乐活下去。我相信,这两者的态度之间,几乎没有区别。”《地球的迷失法》里写着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喜欢追求诗与远方,谈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用脚步去丈量过自己生活的城市呢?
青羊,除了人尽皆知的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金沙博物馆以外,这里有历经风霜依然鲜活的老建筑,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字号,还有孕育作家编剧的街巷……这些与我们总是擦肩而过。
从本期起,文化版推出《天府文化魅力青羊第三季青羊秘境》,带领读者去寻找过去,指向现在的青羊秘境。
当前,成都正在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青羊区用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书写成都文化表达贡献着青羊人文力量。
北较场城墙
城墙上的金戈铁马
来到北较场城墙,站在这样气势宏伟的古建筑上,有时候会一晃神,城下是否曾有千军万马准备攻城,城上是否曾有守军将士紧张备战。
北较场城墙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长约15米,宽约15米,高约10多米。最底部3层用红石条砖砌成,近20厘米厚,上有81层青色城墙砖,最上面用镂空砖砌成,这也是成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城墙遗址。
北较场位于成都西北角,自清代,朝廷在城内东西南北各设一个较场,驻扎士兵,练习弓马骑射,此处因占地最广,列四大较场之首。1935年,国民政府为培养训练西南各部军官,在北较场原军事学堂基础上设立黄埔陆军学校成都分校。1937年,抗战爆发,黄埔军校西迁成都,以北较场为军校本部。新中国成立后,昔日黄埔军校多处建筑被拆除另建,但又有包括充作军校围墙的北城垣等记忆建筑被留下来。
从小在北较场长大的袁辰恺回忆起二十多年的情景,北校场的城墙下,是石板铺成的街面,有的街道还建有牌坊和栅门,旁植桃杏榆柳,阳光下树影婆娑,别有情致。
陕西会馆
见证工商业繁华
陕西街因陕西会馆而得名,但很多人知道陕西街上有个陕西会馆的却并不多。
陕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陕西人祭祀先贤、议事营商、拜亲宴友、科学借宿的地方。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成都工商业发展迅猛,外地客商往来不绝。外地商人在成都市设立的有规模的会馆达16家之多,小型的具有会馆性质的行业公所还有19处。
相传,三百多年前,陕西商人在成都集资买下了一个烂泥塘,准备用泥石填平在上面修建会馆。当地人刁难,不允许陕西人就地取石、取土。无奈之下,陕西人同乡发起倡议:凡从陕西到成都来的人,每人必须携带一袋子从家乡带来的泥土用来填塘。两年之后,陕西人用从黄土高原带来的一袋袋家乡的泥土终于把烂泥塘填平,陕西会馆最终拔地而起。这个传说真假虽然待考,但反映出历代陕西商人遇难不退缩,拼搏进取的精神。
现在的陕西会馆“藏”在蓉城饭店后,虽然绝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或者改建了,但重檐歇山顶式,覆以黛色简瓦的主体建筑依然鲜活如昨。
主体建筑现在为张大千画院所用,两间偏房为办公区,工作人员说,主体建筑要维修了,维修之后会更好地利用起来,发挥历史建筑的作用。
陈毅母校
最早的工科技术学校
来到包家巷82号,推开铁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立在大树旁边的黑色石碑。要不是石碑上清楚地写着“省甲工校旧址”几个大字,完全想不到大树参天,杂草丛生的这块地方会是之前的旧址所在地。沿着小道往里走,一座2层的瓦式建筑呈现在者面前,朱红色的柱子在阳光下特别的醒目,房子的屋顶上六个小窗显得格外不一样。
“这里面住的有些是一个公司的员工。”一位大姐介绍。“我在这里租了好几年的房子。”
大姐说,她没有想到自己住的地方居然是历史建筑。
在一百多年前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学校。而在1916年到1917年间,陈毅元帅曾在这里的染织专业学习。这里虽然地盘很小,但这所学校在当时却是名声在外。它是我国早期的工科类技术学校之一,也是四川唯一一所示范实业学校。
“以前这房子是不通水电气的,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大姐说,住在一幢有历史的建筑里,发自内心的还是有些骄傲,希望自己可以把房子保护好。
李家钰兄弟公馆
旧成都岁月的沉淀
一条平常的小街上,有栋小楼特别引人注意,既洋气又古典,呈圆拱形的窗户镶嵌着红黄蓝绿的彩色玻璃。青砖灰瓦,虽历近百年风雨沧桑仍然气宇轩昂,让人由生几分感怀。
这是川军将领,李家钰兄弟的住宅。李家钰抗日战争时任第36集团军司令,率川军在抗日前线与日军转战山西、河南,以身殉国。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将军之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
初冬的午后,一夜银杏黄似火,一如阳光刚刚好。李家钰兄弟公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拾级而上是一个较为宽敞的半圆形露台,露台栏杆简洁而精致,上面整齐地罗列着一些小巧雅致的花草。半圆形露台是极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建造手法,这也就是入口的玄关了。一扇圆拱形的朱红大门沿墙而立,大门做工精细而考究,木制镂空雕花与彩色压花玻璃尽显豪华新奇,这正体现着一种完美的中西文化的融合。
“我妻子的外公是李家钰兄弟家的大管家,丈母娘是在这里玩大的。”曾住宽窄巷子的肖代钦说,丈母娘现在还会溜达到方池街走走,找一下儿时的回忆,看到主体建筑跟以前一模一样,内心还是很欣慰的。
城市微旅行创始人袁辰恺经常会带外地游客和本地爱好者探访老建筑,李家钰兄弟公馆是必来之地,他会在这里为大家讲述这幢中西结合建筑的故事。
刘存厚公馆
闹市中的乐园
在与文殊坊毗邻的西珠市街有一幢青砖木窗、檐木瓦顶、透空回廊、古树蔽日的民国建筑,这幢建筑是“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这里初为德国驻成都领事署所在地,后为四川军阀刘存厚寓所,有所扩建。公馆附属花园,俗称“北园”,是民国时期“蜀派园林”的代表。
刘存厚入住之前,这里是德国驻成都领事署所在地。2005年,一位名叫塔玛拉·魏司的德国女士来到成都,此行是为寻找她的祖父弗瑞兹·魏司百年前在中国生活过的住所,并带来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在西珠市街,她看到了保留下来的老建筑。
弗瑞兹·魏司是原德国驻成都领事,1905年来到成都,1911年正式担任德国驻成都领事,但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魏司虽无法履职,但他和他的夫人还是因喜爱成都的风情,住到1914年才回德国。在塔玛拉·魏司的努力下,祖父当年在成都拍摄的图片已收录进了《巴蜀老照片》中。
近日,刘存厚公馆维修过程顺利完工并通过成都文物局组织验收。
据了解,下一步青羊区将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刘存厚公馆合理利用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
新华日报社旧址
讲述激情的革命岁月
祠堂街38号,一道狭窄的院门,一条青砖铺就的小路,一栋三层旧式阁楼,踩着木梯爬上楼,有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70多年前中共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重要人物先后来此工作过。这里还是《新华日报》成都分馆的办公场所。
《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是一座三层砖木建筑,占地1440平方米,从上空俯瞰呈“回”字形,窗子形状和装饰都很别致。主楼和厢房间由木质楼梯连接,走在上面吱吱呀呀的声音,让人仿佛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1947年,在《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被迫撤离之前,刚上高中的流沙河急忙前往,得到一本《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流沙河感慨地说:“如今物换星移人渐老,每次经过祠堂街的时候,还要注目留情于那家书店的旧址,想起我失去的青春。
近日,天府锦城项目集中开工,按照“八街,九坊,十景”的总体布局进行打造,新华日报社旧址所在的祠堂街是八街之一。
祠堂街是承载成都市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规划,将进行重点打造与展示,进一步强化其特色与活力。
在不久的将来,新华日报社旧址不仅会为我们讲述往事,还会焕发新的生机。
(陈静/文 闫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