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路上、接送孩子途中,买菜的过程中……四年下来,冯晖记录了成都300多条街道的前生今世。通讯街太升路、白夜的诗句—宽窄巷、没有结尾故事—小通巷、从迎仙桥到送仙桥、一本有插图的书—祠堂街……在众多街巷的拍摄中,冯晖钟爱青羊。他说“青羊是成都的源城,是天府文化的发源地。”
清代下半节巷有一家来自安徽的姚姓大户人家,因在其家乡桐城建有竹叶亭,于是请求政府将下半节巷改名为竹叶巷。找到竹叶巷,自然就找到下半节巷了。
老少城里曾经到底有多少条叫“半节巷”的街巷,冯晖找到了五条。有关半节巷的搜索工作冯晖是围绕少城鱼骨状的街道展开的。
半节巷,在东城根南街靠近祠堂街的位置,“这就是陈毅兄弟住过的地方。”
据老住户回忆,民国时期半节巷有五个院子,如今院门紧闭,院墙上有危墙,危房的告知书。站在门口抬头望,两层青砖小楼的屋顶有随风摇动的杂草与灌木。
对话冯晖
漫步
感受城市的心跳与呼吸
半节巷、上半节巷,下半节巷、羊皮坝街、北书院街、正府街、暑前街、千祥街、小通巷……青羊这些独一无二的街道名称是怎么来的?探究街道的起源与街名的由来,便能顺藤摸瓜挖掘其中和街名一样有趣的故事……
“文庙西街的北侧为什么比南侧地坪高出许多?貌不惊人的北书院街为什么聚集了那么多茶铺?东半节巷和西半节巷到底在哪里?祠堂街以前聚集了多少书店呢……”这些只能亲自看了才知道怎么回事。
冯晖从四年前开始走街串巷,在他看来,漫步是了解城市的最佳方式。“可以见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故事。”
漫步,带有几分诗意,也只有漫步才能感到城市的心跳与呼吸, “一开始,我就是单纯的用手机拍照,拍多了之后就想去了街巷背后的故事,想更深入地了解街巷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于是查找街巷资料。”冯晖告诉记者,依托自己的生活记忆,询问知情的长辈学者,书籍资料当然也得反复翻看比对,为尽可能减小误差,让当年的每一家店都在它该有的位置得到标注,冯晖同时进行着耗时耗力的实地探访。
然而,资料的搜集与实地的查看非常耗时耗力。资料搜集方面,比如成都某个街道在清代或者民国时期是什么样貌,并不是网上一搜就能获知的,冯晖一般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旧书店或是在网上购买古书的方式获取信息。实地查看这方面,更是不易。“实地走访需要拍照、画地图,很少有一条街是一次性完成的,有的要走十几次,有的走二十几次。青羊的北书院街,就去了二十多次。”冯晖告诉记者。
深耕
寻找街巷背后的故事
羊皮坝街,据说是清代晒羊皮的地方。有关羊皮坝街的故事,大多是邻居刘大姐告诉冯晖的。
“刘大姐出生在羊皮坝街,那时候的羊皮坝街一间挨一间都是破破烂烂的茅草屋和牛毛毡子简易房子,住户基本上是贫苦人家,整条街只有‘周豆腐’一家经济条件稍微好些,在贫困年代,即便是豆渣都是很抢手的东西。”在冯晖的书里,详细记载了在抗战时期羊皮坝街以及周边街巷的情况。
如今找不到羊皮坝街的一点踪影,在彩虹桥旁边,有一株树龄超过200年的皂角树,树形舒展,老当益壮,走进一看,可以发现树干上有一道道深深的勒痕,这就是过去南河渡船拴绳留下的痕迹。曾经的羊皮坝街已经变成了保险柜一条街。
为了让读者能够清楚知道他写的街巷在哪里,他搜集了各个时代的不同地图进行比对,还原以前的地理空间,手绘了65张街巷地图。
“在拍照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四年后会出一本书,拍的地方多了,想了解的多了,积累也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冯晖告诉记者,所有的故事都逃不过街巷的眼睛,街巷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就拿暑前街来说,明清时期成都县衙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代归属成都的西城区,但区政府未用县衙旧址,现在街的北侧是青羊区法院。”冯晖说光绪五年的时候这条街叫县正街,在宣统三年,街名就变成了现在的暑前街,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
在冯晖书里呈现的100多条街巷中,青羊区就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冯晖看来,少城和皇城都在青羊,街巷肌理没有变化,探究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情怀
有一种骄傲叫文化
“明明是一个工科男,可他偏爱拍照、研究历史、文学。”认识冯晖的人都会这么评价他。
对冯晖来说,拍照、手绘地图、写文章,一切都因为“爱”。
“都知道成都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其实火锅、小吃、茶铺等等都不是绝对的理由。”冯晖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更多值得骄傲拿得出手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
面对一座城市,首先看到的是街道,回忆一座城市,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也是街道,从街道入手,讲你我他的故事,事情就变得轻松和有趣起来。
在冯晖的书里,能看到很多街巷普通人的故事,也是街道的故事,更是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
冯晖很享受与老街坊聊天,“有些故事是史料里没有记载的。有生命的街道一定要有原住民的存在,有充满烟火气息与市井味道的日常生活。只有老成都人才能讲得出老成都平凡中的精彩,那是‘三花’茶特有的味道。”
冯晖告诉记者,以前他用相机拍摄,但相机有太多局限。几年前,他开始尝试用手机拍摄。“因为手机没有局限性,街坊邻居放下了戒备心,这样拍出来的才自然亲切,我也可以跟他们聊更多的故事,甚至和很多街坊成了朋友。”
四年下来,冯晖拍过300条街道,存了80万张照片,“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所以我钟爱拍摄和写老街的建筑、人、事,因为有了他们,城市才有了灵魂。” 冯晖说,每一张照片,每一幅手绘地图,每一个文字都是他对城市爱的表达,同时也传承和传播着城市的文化。(陈静/文 图由冯晖提供)
冯晖
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工作之外,喜欢摄影,长期在青羊的大街小巷穿梭,截至目前,拍摄青羊街巷达100多条。2014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手机摄影寻城记奖,2015年入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手机摄影50强,著有《成都街道漫步手记》一书,其中青羊街巷占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