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历时5年打造、10年经营的宽窄巷子成为“最成都”代表,亦成为成都城市精神的最佳注解。
11月20日,中国第16届大型营销类颁奖典礼在北京揭晓“2017-2018年度杰出品牌营销奖”,304个参评项目,最终有20个项目获奖,百度、网易云音乐、可口可乐等中外名企均在列榜单。令人欣喜的是,“宽窄巷子总策划与营销推广”项目名列榜单第一名。
该奖项由经济观察报社与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主办,被称为营销界的“奥斯卡”,旨在研究中国营销形态的同时,褒奖优秀企业及助推行业发展的突出表现人物,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与中国营销水平的跨越发展。
到底宽窄巷有什么魅力,凭什么获得营销界的“奥斯卡”呢?记者采访了宽窄巷子十年的老商户散花、新入驻的小林创意、宽窄巷子的老住户以及把宽窄巷子当成精神栖居地的新市民,听他们讲述与宽窄巷的故事。
获奖理由
截至2017年,宽窄巷子年度接待达到1872万人次。10年间,见证了‘财富全球论坛招待晚宴’等系列重大事件, 堪称名副其实的成都骄傲。
更为难得的是,在街区改造过程中,保留了部分原住民,通过周边硬件与软件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有品质的生活,而这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处成就了最美的美景。此举既彰显了成都温润包容的城市精神——不仅服务外来客群, 更能惠泽土著乡里。
传承
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
2007年,听说宽窄巷子将打造一条特色老街,恰需图书这一业态时,廖芸加入了。
对于自己书店未来将呈现的形态,廖芸从书入手,以成都为主题去寻书,将所有关于成都的书都在她的小店里展示。于是,散花书屋便从宽窄萌芽。
散花书屋这个名字是流沙河老师以成都散花楼来取名的。李白的诗里面有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流沙河老师觉得廖芸的书店是以书为载体,传递老成都的文化思想,所以就取了散花书屋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
开业前夕突发512地震。当时廖芸和很多商家一样对宽窄的未来开始担忧。正当廖芸充满疑虑时,管理方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询问廖芸是否可以在6月14号一起开业。若开不了,也可以缓一下。但是廖芸坚定地说没问题。
虽然是十年前的事情,廖芸依然记忆犹新,开业当天下着小雨,来的游客特别多,人山人海,出乎意料。
在这十年里,电子书开始流行,成都的许多书店都倒闭了。但廖芸的书屋却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廖芸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们在坚持走成都本土文化的路,走传统的路,走中国的文化传播的这条路的原因。散花也不仅仅局限于只卖书的范围,廖芸也在做图书加文创,读书加文化空间的开拓。而在见山,廖芸开启了图书加品茗,图书加美食的先河。她觉得这种以图书为基调,展开对生活的探索,也是一种书香生活,也是一种文化体验空间。
谈到这十年来宽窄的变化,廖芸觉得虽然来宽窄巷子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宽窄依然紧守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这一点上,散花、见山与宽窄是一致的。见山把成都人的生活方式融在一起,去展现成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廖芸现在的散花遍布成都各地,但她依然最爱只有那一件小房间的散花书屋,她说,这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诗意
精神的栖居之所
“2010年,那个时候我还在北京上学,作为一个四川人,对成都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是从网上还是书里看到宽窄巷的介绍,那一刻,对宽窄巷子充满了向往。”李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着关于宽窄巷子的往事,“后来,假期来到成都,好朋友问我想去哪里玩,心里想着一定是宽窄巷子。”
“第一次去宽窄巷子,到的宽窄巷子东广场,很多人拍照,朝里走,我被巷子里的建筑吸引了,在这里感受着老成都的风情,想象着一百多年前这里人生活的状态。”李默告诉记者,身处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那种感觉百感交集。
曾经的她从未想过要在成都生根,逛过宽窄巷子之后,李默毕业之后回到了成都。仔细一想,也许是成都的文化吸引了她。
后来,她成了宽窄巷子的常客,在白夜读诗,在三联夜读,邂逅了在宽窄巷子唱歌的老夫妻。
“今年是宽窄巷子十年,也是白夜的二十年,白夜连续举办了很多场活动,这是很丰富的精神食粮。就在前段时间,写《茶馆》的王笛教授来白夜讲述了自己的新书《炮哥》,嘉宾是罗志田老师,两位老师的交谈让我们受益匪浅。很多活动去晚了还没座位,很多人站着。”李默告诉记者,宽窄巷子对很多游客来说是一个打卡经典之地,对她来说,宽窄巷子是精神的栖居之所,是家门口能触摸到的诗和院方。
“宽窄巷子聚集了很多好玩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经常在宽窄巷子唱歌的李素琼和包国安夫妇,他们不仅上过中国梦想秀等综艺节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通过音乐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幸福和快乐。”李默说,他们的音乐是可以疗伤的,在宽窄巷子唱歌更是传递着成都的包容乐观和友善公益,让更多的人透过宽窄巷感受成都的生活美学。
创新
创意赢得市场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带着一只萌萌哒的熊猫在宽窄巷子门口拍照,在人民公园划船,在杜甫草堂写诗,在天府广场敬礼毛主席,在文殊坊吃糖葫芦,在春熙路逛街……这些独具成都特色的《玩转成都》系列明信片出现在成都各大书店和景区。
就在前段时间,这些明信片走进了宽窄巷子3号的宽窄文创产品专柜。
明信片出自一个叫小林文化传播的公司,几年来,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10多人,明信片从成都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用创始人钟小林的话说,“喜欢画画,通过明信片这种载体,美观,环保,同时传播着书信文化和四川文化。”
其实小林创意创始人钟小林在十年前就与宽窄巷子结下了缘分。
钟小林从小喜欢画画,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但做的是玩具设计,她利用业余时间画画,积累多了,她把平常积累的画做成明信片,拿到宽窄巷去卖。“那个时候我喜欢画一些文艺和小清新的画,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也比较感兴趣,销售效果还不错。”
后来,钟小林开了自己的公司,产品在宽窄巷子没有销售的专柜,但是其他文创类商店也会买他们的产品,以熊猫为主题的明信片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欢迎。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元素,这样的产品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时代。”钟小林说,做明信片,文化底蕴、创意、故事三者缺一不可。
今年,她在宽窄巷有了自己的专柜。对钟小林来说,回到了自己的萌芽状态,如果不是十年前就开始在宽窄巷卖自己的手绘明信片,就不会有今天。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选择在奎星楼这条小巷子里,看着这条街巷的变迁和发展,越来越爱这条巷子。现在又在宽窄巷子开了店,也算是圆了十年前的梦。”钟小林说,她的产品销往海内外,但她的根一直在少城,少城市承载着千年不断的人文积淀,交融着老成都市井生活的存续和新成都文化的生长,在这里做事有底气。
连接
刻画过去表达现代
宽窄巷子开街十年,从2003年打造到现在已经十五年过去了。十五年之后,曾经住窄巷子42号的居民肖代钦对以前的事情依然如数家珍。
“这一带的房子基本上是清末民国初年的,政府在打造的时候最初的方案是修旧如旧,完全保持宽窄巷子以前的模样。在修旧如旧的过程中有些房子因为年代的久远,各种安全隐患层次不穷,于是才拆掉了部分破损比较严重的房子,但房屋的主要结构和肌理没有变化。”肖代钦说。
肖代钦回忆,曾经的宽窄巷很朴素,安静中不失邻里之间的温情。“每到吃饭的点,住在宽窄巷的居民端着碗出来了,蹲在家门口,大家一边吃饭一边晒太阳闲聊。如今大家住在东南西北,依然每年要聚会,宽窄老住户的微信群依然活跃。”
肖代钦的岳母在窄巷子住了六十多年,现在老太太都八十多岁了,依然经常跟街坊邻居常回宽窄巷子走走看看,喝喝茶,打打牌,追忆往昔岁月。
“其实宽窄巷子在还没打造之前就已经在国外出名了,龙堂客栈有很多国外的背包客慕名而来,打造之后的宽窄巷子更是人尽皆知。”聊到宽窄巷子肖代钦有讲不完的故事,他说井巷子外以前有块菜地,井巷子的井水供大家吃喝,还用来给菜浇水。
十年来,看到宽窄巷子川流不息的游客,肖代钦感慨万千,宽窄巷子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来的古朴,现在的宽窄巷子时尚现代,几条巷子让大家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有高质量的发展。
当记者再次来到宽窄巷子,探访肖代钦曾经的家——窄巷子42的时候,发现这个三进院落如今成了传播四川文化的综合体,取名为四川记忆,每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从青石板路朝里走进去,感受着四川文化的魅力。
(陈静/文 冯辉 陈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