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影,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来说,脑海里也许是华谊、光线、博纳等,但在老一辈观众眼中,中影、上影、长影、八一、峨影、西影、珠影,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从四川第一部本土故事电影《嘉陵江边》,到引发轰动的《焦裕禄》《天上的菊美》,再到刷新了主旋律片印象的《十八洞村》《家园》,峨影自建厂以来共摄制故事片近300余部,电视连续剧3000余集,承载起了一代代人的电影记忆。
如今,60周岁的峨影是国家六大国有电影集团之一,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影视制作、生产、发行、放映、播出全产业链的影视产业集团。
电影记忆留存心中
虽然60年前的成都西郊偏僻得像农村,不过,这并不妨碍一批经典电影在这里诞生,一批优秀电影人在这里成长。
陆小雅的《红衣少女》、谢洪的《京都球侠》、周力的《南行记》、米家山的《顽主》、韩三平的《毛泽东的故事》、王冀邢的《焦裕禄》……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电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其中不少影片还输入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红衣少女》就是代表。
作为一部青少年教育题材影片,《红衣少女》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出发,讲述成长故事,一举揽获1984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4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一等奖等几大奖项。
当时,《红衣少女》还引领了一股红衣风潮,不少观众至今还能哼出当时的曲调。
对艺术的执着,革新思维的不断突破自我风格,让峨影打造了一大批经典作品,涉及历史、革命、农村、教育、儿童、神话等多种题材,创作了很多那个时代的先锋形象,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
许多活跃在影坛的大咖、戏骨都与峨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出演焦裕禄的李雪健一炮而红,荣获金鸡奖、百花奖;赵本山触电的第一部电影,是峨影导演马绍惠的《来的都是客》;王志文的大银幕处女秀,是峨影出品的《秘密采访》;葛优在峨影导演米家山的电影《顽主》里,展示了惊人的喜剧天赋。
“哒哒哒哒”不停运转着的胶片,一座座闪光的奖杯,日夜灯火通明的摄影棚,川流不息进出峨影厂大门的一个个摄制组,便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声像记录。
近年来,峨影主投或主控了《邓小平遗物故事》《天上的菊美》《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十八洞村》《家园》,参与制作了《让子弹飞》《观音山》《芳华》《红海行动》等60余部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在口碑和票房上屡创佳绩,也在观众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独具魅力的“峨影”品牌。
影视产业园重塑辉煌
从峨眉电影制片厂到峨眉电影集团,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沉浮变迁,峨影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不论是兴盛还是低迷,影视创作队伍一直保留下来,并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峨影在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
如今,峨影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在“峨影成立60周年”经典电影展映启幕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峨影集团和相关单位共签署三个重点项目和三个战略协议,总投资40多亿元。
金砖国家电影产业园项目,是峨影集团2017年成功举办“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之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金砖国家人文合作”批示精神,争取到金砖国家电影节举办权永久落户成都的机遇,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落实振兴影视部署的重点工程。据了解,产业园将利用峨眉电影集团已形成的品牌效应,叠加资源,整合产业链要素,以全球领先的多媒体情境实时合成直播实拍棚为技术引带,打造符合当今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拍摄基地。培育一个影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树四川影视行业品牌。
影视IP主题沉浸式演出项目,是以峨影厂两座老旧影棚及周边改造为基础,以影视IP为主题,计划一期投资1.8亿元,打造包括演出场地、互动体验场地、消费业态场地及配套设施场地等的沉浸式演出场所。项目将引入具有持续吸引力的互动体验项目及品牌消费内容,通过情景化、娱乐化、体验型、游戏化、交互式、极致化的特点,有机整合文、旅、吃、游、购、娱六大消费业态。
为加快落实“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和振兴四川影视”工作部署,峨眉电影集团与四川能投集团、四川旅投集团、成都兴城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这将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旅游康养+影视”产业、“旅游+影视”产业、“城市运营+影视文化内容”等产业的全面战略合作,强力推动影视文旅产业创新、转型、跨越发展,为四川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刻骨铭心的骄傲
“从1986年进入峨影上班,到现在32年过去了,但峨影人的情结一辈子也挥之不去。”在峨影工作32年,已过天命之年的何潮回忆起了32年前刚刚进入峨影的场景。
“那个时候能进峨影是一件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事,要经过层层筛选。刚刚进来的时候,峨影处于一个风生水起的阶段。三十多年前的罗家碾很偏僻,周边全是农田,厂门口还有一条河,周边特别生态,闲暇的时候我们还要去种地。”何潮翻出同事制作的相册,一幅幅老照片映入眼帘,百感交集,没想到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他也从风华正茂的年纪到了天命之年,唯一不变的是对峨影的爱。
用何潮的话说,每一个峨影人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峨影情结。
“厂区里有两个放映厅,我们凭着工作证就可以去看电影了,80年代、90年代初,其他娱乐活动不多,一帮年轻人的活动就是看电影,北京电影资料馆有很多内部电影,经常会在全国各大电影厂播放,峨影厂也包括在内,这也是所谓的业务片。”何潮说,以前电影票很难买的,作为内部员工能够每周有一两次这样的机会,自己觉得骄傲不说,周边很多人也羡慕他。
何潮和其他峨影人一起度过了峨影灿烂的时光,后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浮沉变迁,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整体低迷时期,峨影厂也不例外。
“不管是兴盛还是低迷时期,我们峨影人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一直坚信,一定会再次看到曙光。”何潮说,影视队伍一直都存在,就算有人在外面拍片,编制依然留在峨影,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并时刻积蓄着能量,等着峨影的辉煌再现。
近十年,中国的电影产业又开始复苏,并快速发展,峨影集团也在尝试各种创新。这些变革,对于何潮来说,内心感慨万千。
“三十年来,跟着峨影经历了起起落落,内心依然是自豪和骄傲的。”何潮细数着这些年来峨影的成绩,《十八洞村》是他们与其他电影制片厂合拍的,《焦裕禄》是家喻户晓的电影,还有改革开放的献礼片《大路朝天》也即将上映……
“我相信峨影会越来越好,很高兴是峨影的一员。”骄傲和自豪就是何潮和其他峨影人的峨影情结。
“峨影”的前世今生
1958年
创建那会,叫“四川电影制片厂筹备处”,1959年,正式挂牌有了响亮名字“峨眉电影制片厂”。牌子上的字,还是由四川名人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郭沫若还专门为“峨影”写下一首《咏电影诗》。
1968年
“峨影”改名为“东方红电影制片厂”。
1971年
恢复峨影原名称。
1976年
省委宣传部决定将原属四川音乐学院的四川省乐团划归峨影,更名为峨影乐团。
1979年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
1981年
成立峨影演员剧团。
2003年
组建峨眉电影集团,现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影视产业集团,国家七大电影集团之一。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