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心,繁华深处,一条长廊将市区的喧嚣与学堂的宁静稳稳地平衡着。长廊的一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连接成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中路;另一头,绿树掩映、书声琅琅,是承载成都基础教育的小学校——实验小学。一座18亩的小小园子,将一所百年名校的芳华悉数收藏。
从建校时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到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再到如今的成都市实验小学,它的血脉里印刻着坚毅、自由、民主、创新、研究、实验,“实验研究、辅导地方”为其建校使命矢志不渝;“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其校训呼响至今。
实小百年,历尽沧桑,步履坚定,历久弥新,值得回望。
实验研究 辅导地方
1918-1978
六十载薪火相传,天府名校初成就
“你看,这是75年前我们实验小学自己编写的教材。”曾在实小任教40年的庄淑芬老师指着一摞竖排版繁体字教材说道,“1943年以前,我们实小就已经出版了这么多教材呢。我还记得,当时同学们可喜欢上常识课了,因为可以边吃柑橘边上课!”
“举办一个设施完善、能从事实验研究的小学”来引领一方教育,时年35岁的胡颜立受教育部派遣来川,接手正趋收缩的川大附小,创办省立成都实验小学,并任校长。推行新学级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推行“中心单元教学”,收集编撰地方教材……坚守“实验研究、辅导地方”的建校使命,实验小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各项实验均取得优异成果。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
整体改革
活动教学
1978-2002
廿四年锐意进取,持金钥匙启成功
“现在都在提‘选课走班’,其实,30多年前我们就在探索。”教育专家、实小原校长苏文钰说,“那时,上午课表安排上国家课程,下午统统不上课!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有科技创新、有琴棋书画……王铮亮就是当时琴班的学生。”
苏文钰接任校长时,正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别的学校还没有走出时代留下的阵痛,实验小学就已走在继续改革研究的路上。从“自编教材,提早进行方程教学”、“科技启蒙教育”、“课外阅读课”等单科实验到学校教育整体结构改革研究、活动教学研究,活管理、活教育、活学习,实小从来都是高位突破、高标落实、高端追求。整体改革成果获得由中国教育学会和《教师报》联合颁发的“金钥匙奖”,全国仅有5所学校获此殊荣。
尚活蕴雅
自主发展
2002-2015
十三年风雨兼程,小学校成大雅堂
“上下楼梯到底是该靠左行还是该靠右行?这在以前是想都不用想的问题,但当学生提出时,我内心一阵窃喜。” 2002年,陆枋接任实小校长,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学校, “我想把学校‘还’给孩子,让他们做学校的主人。”就在那时,学生代表举手表决,改变了沿用已久的规矩,在实小“上下楼梯靠左行”。
创办四川省首个教师发展学校,关注教师自主发展;创建虚拟“A”城,润养积极公民;开启集团化办学之路,践行公平教育;首创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小学网校,助力教育均衡;将“家长学校”升级为“家长发展学校”,全面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步入新世纪的实小提出“雅教育”理念,追求教师儒雅、学生文雅、家长和雅,共同成就“小学校,大雅堂”的教育理想。
打破围墙
探索未来
2015至今
生态智慧新图景,筑梦教育新时代
没有校园里方正的教室和课桌,孩子们背着帐篷踏上小岛,在草坪上读诗绘画、在湖边观察搭房、在星空下开音乐会和故事会,56个小时里,孩子们离开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在大自然中完成了一次独特的课程体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一直在探寻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实小校长李蓓说,老师们都希望课堂不再被教室的门、学校的墙、教科书的框框所禁锢,希望学校就是最适合孩子生命成长的模样,“那我们就让只有18亩的校园无限‘扩大’。”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传承过去,面向未来。链接近130所远端学校,链接博物馆、科技馆等,链接自然学校,链接西华师大、中医药大学……以“数字+素质 传统+未来”的建设策略,实小打破学校围墙,打开教室大门,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未来学校新样态。让学校充分与社会相融,与世界相联,让学生个性订制,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让学校成为师生适应未来生活、学习的起源之地。
(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