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联合国人居署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成都市少城片区有机更新规划导则》通过评审,并由成都市规划局与青羊区进行联合发布,揭晓这个在国内也少有的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的蓝图与路径。
少城,到底有什么地方让人着迷呢,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从1718年到2018年,少城延续300年的59条街巷,既是老成都原生态生活在当代的存续,也是新成都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交融。
以少城文脉为本底和支撑的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和明堂创意工作区正在构建全产业文创生态圈。
文是根脉,产是支撑,当你跟着独立音乐人挥舞双手,当你买下印着手绘熊猫的明信片,当你坐在老茶馆的新戏台下看川剧表演,当你在独立书店选书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属于少城的味道。
文化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它是文明累积的脚印;是钢铁躯壳的都市内部温柔跳动的脉搏;是让探访者停下脚步,放缓呼吸,瞳孔微张的一刹那触动。
在刚刚过去的9月,成都召开了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大会强调: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建世界名城,文博青羊既传承着古蜀文明的顶峰,又为书写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天府文化舔砖加瓦。
同样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公布了31家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草堂文博创意产业园,峨影·1958国际影视创意孵化园,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明堂创意工作区六个人文创园区占据了全成都的五分之一的席位。几大园区各显其美,美而不同。少城视井和明堂,承载了千年不断的人文交融;草堂文博创意产业园,在绵延流淌的浣花溪畔华丽绽放;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融合现代时尚与潮流的典范……
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化,让一座城市性格鲜明。让它可辨认,可触摸,可亲近;让它有温度,有黏性,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文博青羊”,用文化、用创意勾勒着这片土地的独一无二,迸发出现代都市新精彩。
从本期起,文化版将推出天府文化魅力青羊系列报道第二季:以文化城。讲述文创产业园人、城、文的故事。
明堂
出品成都
生活方式
十一期间,明堂又成了众多音乐、展览、集市爱好者的聚集地,明堂举办的以“在地再生”为主题的第四届NUART艺术节吸引客流12.45万人次。
近几年,坐落在青羊区奎星楼街的明堂创意工作区,已经陆续入驻孵化了数十支成都本土各类文化创意团队,参与合作小微文创团体及项目有600多个。被誉为成都文创“孵化器”的明堂创意工作区,也入选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
明堂创意工作区问世。于侃没有大拆大建,只是将墙壁打通,重新按照文创的功能需求做了设计。
明堂处于闹市,于侃的另一个想法,是把文创的“根”扎进社区里,和社区的原住民一起进行社区营造。
明堂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完全是敞开的空间。老人路过时,孩子放学后,都可以进到明堂瞅稀奇、看新鲜,零距离地接触艺术。明堂有些演出和展览,社区居民可以免费参与和观看。
去年,于侃和团队为少城写了一本“传记”取名为宽窄少城。“出品成都生活方式”这句简单又复杂的话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淋尽致。
在做书之前,于侃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书是以现在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深入的了解、采访,内容越来越丰富,甚至做成了双语版。“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现在想想确实是值得的。”
“这本书既是人文志、旅游志也是地方志,我们希望不管是哪里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就像川菜的毛血旺一样,这个菜总是给人惊喜,不管是谁都能挑到适合自己的菜。”于侃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出品成都生活方式,虽然做出品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入选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意味着明堂创意工作区将成为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对此,于侃表示,成都本身就具备文创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同时富含高质量的文创种子,而这些都是文创产业发展的上中游阶段。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下一步需要加强文创下游产业化的发展。针对成都正在打造的城市文创品牌,在现有大型文创活动之外,于侃建议成都鼓励开展更多小微文创活动。
新成都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交融
少城视井
开放园区
传递新文化
“来成都玩,从宽窄巷子出来之后,被这个建设特别的园区吸引,走到路口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听街头艺人唱歌,大家也跟着唱起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一名外地网友来成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网友口中的园区是少城视井文创园,也是入选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的园区之一。目前入园企业已签约面积达到 80%,入驻文创企业 50 余家。
少城视井的前身是四川电视台旧址,对于有历史的老建筑,拆掉的虽然是一栋老楼,抹掉的却是一种记忆。因此,青羊区,变拆为“留”,着重在“改”上下功夫,对老旧楼宇进行适当装修改造的同时,保留其特有的文化基因。
作为青羊区重点打造的少城国际文创硅谷的骨干项目,少城视井吸引国内影视音乐数字领域企业磁力强劲。然而,半年间,不设围墙的少城视井更营造了一份亲和力,让新时尚和新文化走到社区居民的身边,让他们分享到浓厚的“文化福利”。
打造伊始,少城视井厘定原则——生活城市的根本是人性化,要把园区发展与城市社区发展有机融合。他们请来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精心设计,实施了开墙拆围,让园区空间融入街区和社区。除了绿植、建慢行道外,还设置了动感漂流瓶等创意小品,让群众乐在其中。
今年春季,少城视井每周末晚推出原创音乐互动活动,上演电子音乐和民谣等等。6月,是少城视井的音乐市集活动,来自周边的过街楼、宽巷子、商业街等社区的群众纷纷进园来,免费享受一场场精彩的音乐大餐。9月底,园区又上演了以色列泡泡剧,小丑的表演让让大人和小孩捧腹大笑。国庆期间,又举办了川剧进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专注小剧场发展,园区内“少城剧场”的名字都是向群众征集的,网上2万多人参与。通过成都市三次选拔的街头艺人,在漂流瓶外的区域为来往宽窄巷子的游客奉献表演。
“这里是一个开放的园区,不管有没有演出,市民都可以自由出入这里。”少城视井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次有表演展出和其他活动的时候,周边的居民纷纷朝这里走来,这里成了他们日常散步,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自从这个园区开放了,晚饭时间我都会跟老伴来这里待会,看看表演,与邻居拉家常。”家住仁厚街的方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感觉还是蛮舒服的。”
老成都原生态生活在当代的存续
居民感受
少城生活范式
真有范
家住少城的老大爷李明最近有了新的爱好。傍晚,他径直前往奎星楼街,参加四道街社区举办的“成都有名堂——老成都系列文化之百姓沙龙”。在那里,他听成都文化名人讲解成都的历史、老故事,活动结束后,还顺便区附近的书店逛了逛。“以前我能参加的活动其实并不多,现在少城有了少城视井等文创园和适合漫步的几条街道,走到哪里都能碰上好玩的,我的生活可以说是更加丰富多彩了。”李明说。
李明生活的这一变化,正是少城片区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善提升相结合的有力体现。而随着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区开放、少城街道周边多条特色街巷改造以及周边业态的调整,兼顾宜居性与文化底蕴,“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少城生活范式正加速形成。
近日,记者来到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沿着改造后的泡桐树街走了一圈,发现街道比以前更干净了,此前街头巷尾的绿网脚手架基本拆除完毕,整个街道都焕然一新,以灰色、白色为主的墙壁,也与老少城厚重优雅的文化氛围更加契合。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东马棚街红墙巷的“红墙记忆”小游园也成为周围居民休息、散步的热点。记者在小游园看到,里面朱红色的墙体与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栀子花、杜鹃花、桂花树、垂丝海棠、抱杆红、文绿、杨梅、竹等植物有序地排列其中。在小游园设置的长凳上,几位路过的行人正坐着休息、闲聊。在墙上悬挂着这一带1980年以来的经典老照片,家住附近的居民李晓红告诉记者,小游园虽然不大,但修建得很有特色,不少路过的行人都会放慢脚步,看看墙上的照片,了解这里的故事。
除此之外,少城还对辖区多条街道进行特色打造。吉祥街打造以少城逸生活为主题的创意美食巷,突出安逸、悠闲的氛围;奎星楼街打造以少城创生活为主题的成都创意文化聚落第一街,突出创新、活力的氛围;小通巷打造以少城雅生活为主题的最婉约文艺小巷,突出文艺小巷雅致的氛围;泡桐树街打造以少城漫生活为主题的情调小巷,突出浪漫、淡雅的氛围……“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少城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更有味道了。”家住奎星楼的徐彩娥说。
(陈静/文 闫青/图 部分图片为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