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与现代交织音乐剧《寻找杜甫》上演

发表时间:2016-11-10 10:40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周颐

 


  一台代表当今中国民族音乐高度的诗剧;一部尽展中国诗圣民生情怀和朴素梦想的音乐华章;一幅融汇古今人文情怀的浓情画卷;一阙由音、诗、画、歌等谱写的回肠荡气的浩歌;一次领略中国民族音乐融汇世界先进舞台理念的新奇之旅……音乐剧《寻找杜甫》近日上演,通过音乐剧场的形式,成功演绎了一代诗圣辉煌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寻找杜甫,寻找他拥抱自然和百姓的温度……


  三个篇章讲述杜甫一生

  当演出钟声敲响,舞台灯光闪耀,21个2立方米左右的格子里分别安排了2-4名演出人员。清透的帷幔将主舞台和格子背景隔开,如此别致的舞台布局,让现场所有观众眼前一亮。

  大幕拉开,二十多张杜甫石刻画像浮现眼前。序曲奏响,黑白杜甫石刻画像瞬间变成红黄蓝三色彩色格子,不断变幻闪耀。

  随着音乐推进,由《锦江春色来天地》《秋江月夜》《燕归来》《春夜喜雨》四部分组成的第一篇章《田园》缓缓上演。在该篇章,竹笛作为主奏乐器,悠远的笛声将杜甫笔下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的意境生动展现在当代人眼前。第二篇章《离乱》则由《路有冻死骨》《新婚别》《兵车行》《国破山河在》构成。在该篇章前半部分主要以打击乐的协奏曲为主,加上人为制造的声效,真实营造出战乱的音响场面。后半部分则运用管子的高亢悲凉、如诉如泣,表现战乱下哀鸿遍野的景象。最后一部分《梦想》篇,主要由《安得广厦千万间》《盛世乐舞》两部分构成。《梦想》篇为弹拨组协奏曲,体现杜甫寄情山水的愉悦情绪和不忘国家安危的情怀,塑造了一位关注民生、向往天下大同美好社会理想的伟大诗人。

  最后,各种杜甫肖像图构成的“寻找杜甫”四个大字慢慢显现,时长90分钟的表演也圆满画上句号。帷幔缓缓升起,21个格子里的演员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久久不息。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别致的舞台布景,演员在格子中既是演员又是背景。格子中的演员又和乐池里的演员相呼应,变幻无穷,惊喜不断。”观看演出后,观众蒋丹告诉记者,“到现在还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景象中,实在是无法抑制内心的震撼。”

  带领观众去感受精神气质

  据了解,为了创作《寻找杜甫》,主创团队多次到杜甫草堂进行过采风。

  杜甫在成都待了近四年,创作了两百多首诗篇,主创团队详尽地阅读杜甫的诗歌,并且通过查找典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同时主创与研究杜诗、唐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的研讨和交流,不断论证、证实、还原,每一个细节都加以考证,尽量不曲解诗圣的精神。

  该剧的导演易立明在给观众的手册上这样写道,“我们不在舞台上呈现一个具体的诗人形象,而是带领当代观众通过音乐和舞台场景去感受杜甫的内在精神气质,这是一个‘寻找杜甫’的过程。”

  追溯12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以“杜甫”为题材进行此次创作,“寻找”又意味着什么呢?易立明是这样解释的:“从创作者到演奏者,我们要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动态的、集体寻访的过程。”他说,回顾唐代文坛,“李杜”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相较“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圣杜甫则更具现实主义情怀。“从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从踌躇满志到历经战乱离散,杜甫在贫困潦倒之际并没有愤世嫉俗的厌世情绪,而是把高远的人生体悟融入笔墨之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今日看来,仍然具有普世意义。”易立明说。

  “以当代人的视觉,寻找杜甫和探寻杜甫,是这部剧希望表达给观众的。为此在表演形式上,我们把它界定为‘音乐剧场’。”易立明解释说。除演奏中的乐器声响外,剧中乐手的肢体声和吟诵声,以及任何舞台上发出的声响,都可算作作品一部分。同时在民乐的声场处理上,更是做出大胆的布局,让乐团每一个声部都能清晰、鲜明地呈现出来,还中国民族音乐原本之声音。同时,古意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呈现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一切都围绕“寻找”展开。诗人杜甫的世界犹如一片精神热土,等待每一个当代人去自我灌溉。杜甫从历史中走来,走进当代生活,走进每个人的精神时空。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