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子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青羊,曾子的第78代孙曾品贵秉承祖宗遗训,以曾子的品德规训子女,以曾子的言行教育子女。他就读于草堂小学的两个女儿——曾子的第79带孙也为“曾子传人”的身份而骄傲。在与同学交往时、面对学习和生活时,她们时刻提醒自己牢记家训、规范言行。
尚学家风 代代相传
到曾品贵这一辈儿,曾氏子孙已经在天府之国生活了将近2600年了。曾品贵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是六十年代毕业的老中专生,要不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曾品贵的妈妈可能成为一名人人羡慕的工人。
“那个年代,生活非常困难,但是妈妈始终坚持让我们四姊妹读书。”曾品贵说,妈妈常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你们的子孙后代,你们就是祖宗,你们现在的言行要为你们的子孙负责。如果你们不读书,你们子孙后代也很难有文化、有出息。”
小孩子贪玩,时常把读书的事情忘在脑后,但曾妈妈从来不会唠唠叨叨劝他们学习,她相信“响鼓不用重锤”,凡事点到为止。因为曾妈妈的坚持,八○年左右,曾品贵四姊妹先后考上了现在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南财大和重庆邮电大学,他们一家也成了富顺县的明星。“当时富顺县的记者还专门到我们村来采访我妈妈,他们很好奇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村妇女怎么会培养出了四个大学生。”曾品贵记得很清楚,这件事也是他们家值得骄傲的事儿。
受妈妈的影响,曾品贵对两个女儿的学习也非常重视,“我会和女儿们讨论诗词,也会督促他们练字。”比起学习成绩的高低,曾品贵更重视学习的态度,“我经常告诉女儿们,学习要尽力,重视过程,至于结果,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看淡一点就好。”曾品贵说。
教育子女 做人诚信
在曾品贵的眼中,做人首先就要诚实。
小时候的曾品贵非常调皮,脑袋灵活胆子又大,是个孩子王。有一次,他答应大人帮忙干农活儿,半道上却带着四五个玩得好的小伙伴下河去摸鱼、洗澡。一群孩子玩饿了,冲进河边的玉米地,掰玉米烧来吃。好好的一片玉米地被这群调皮的男孩子糟蹋得不成样子。事后,曾品贵还与小伙伴儿们达成了“攻守同盟”,一起对大人保密。
当玉米地的主人找到曾品贵家中告状时,曾妈妈并没有责备曾品贵,而是郑重地向那人道歉,并赔了人家几块钱。事后,曾妈妈给曾品贵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妈妈不仅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曾子“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的思想,还用曾子的故事教育了儿子,曾品贵听完故事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教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曾品贵也学着曾妈妈的方法用曾子的故事去感化她们。“曾子杀猪”、“曾子避席”、“曾子受杖”……这些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品贵的两个女儿耳熟能详,对于其中的道理,她们也能理解一些。“她们很喜欢用故事讲道理的形式,而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祖先身上,感觉特别亲切。”曾品贵说。
曾品贵的两个女儿年龄差距不大,小孩子在一起难免打打闹闹,每当两姐妹闹矛盾互相不理睬时,曾品贵就会用曾子的“仁爱”思想去引导他们。“她们虽然还不能准确理解什么是‘仁’,但是她们懂得什么是‘爱’,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曾品贵说。
诗书传家 牢记祖训
曾品贵家中有一本蝇头小楷抄写的家谱,已经非常破旧。1995年,曾品贵重新抄写了一本家谱,也由此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家谱中记载,公元前505年,曾家一世祖曾参出生鲁国。16岁开始,跟孔子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历史上称为“曾子”。公元10年,第15代祖先曾据,在汉朝做官,因耻于事王莽的新朝,于是辞官回家率家族从山东南迁到今天的江西省。在江西生活了1300多年。元末明初,为了躲避战乱,第57代祖先曾志诚又率子孙从江西永丰到广东五华县,在广东生活了450年。直到1759年,随着“湖广填四川”,第69代先祖带着三个儿子来到了四川生活,直到今天。
“家族不断迁徙,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当地,靠的就是‘不畏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个精神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曾品贵说,“不管是我们四姊妹从农村考出来,还是我们的下一代出国、去异地求学生活,靠的就是这八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品贵的两个女儿对自己的家族越来越感兴趣,“两个女儿经常会上网查阅曾子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不了的内容,我们家也会积极讨论。”曾品贵说,女儿的同学都知道她们就是课本上写的那个“曾子”的后人,这无形中让女儿们对自己的言行更加谨慎,督促她们做人做事三思而行。
(马周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