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典范城市】解码青羊学校的文化符号: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发表时间:2022-10-22 09:06 来源:青羊教育 责任编辑:樊睿琦 赵超
  编者按
  陶行知有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的确,唯有通过发掘文化价值,“以文化人”,教育才能塑造人类的品性;唯有在文化中学习,“以文育人”,青少年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如地趋近真理。
  伴着琅琅书声,步入青羊校园,目光所及,情景交融,“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的校园文化扑面而来。金沙文化为金沙小学打开教育的想象,诗歌文化为草堂小学植养人文气韵,石室联合中学根植于“文翁化蜀,慧智石室”的历史文脉,东城根街小学在巴金精神引领下探索“真教育”,泡桐树小学让师生在“桐悦文化”中自如生长,实验小学凝炼出“实”“勤”“活”“雅”“新”五字精神,树德实验中学建构起“馨”“实”两大课程序列……
  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的巴蜀文明,又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文化无形,育人有成。小编将带你一起解码青羊学校的文化符号,体悟其中自信自强、向上向善、胸怀世界、胸怀未来的育人内涵。让我们一起厚植天府文化底蕴,助力成都打造文明典范的魅力之城。
  
  “古蜀锦城,孕育文明。玲珑学府,满园馨芬;身居闹市,心独静宁。凝东小智慧,聚师生浓情。追风兮赶日,砥砺兮攀登。与书相伴,纳知识之丰盈;与友相携,启仁爱之胸襟。”
  ——节选自赖晗梅《巴金小学赋》
 
  在旧时成都,原清代满城的东城墙边,如今的车水马龙之间,有这样一所小学——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东小建校近60年,是“一所传统而现代、历史而时尚、民族而世界”的学校。2016-2019这三年间,从一所精致的小学发展为一所优质的集团学校。
  因学校与中国文坛巨匠巴金先生有30多年的温暖情缘,成都人也亲热的喊它——巴金小学。东小“真教育”思想的形成源自与巴金先生的情缘,巴金先生的文品与人品,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东小的精神滋养。
  “说真话,做好人”,历代东小人传承的这份“真”,已经深深的烙入东小的文化中,逐渐积淀起“真教育”的基因和元素。东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一所扎根真道、追求美善的未来学校。作为成都历史悠久的小学,深受天府文化的影响,天府文化与学校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
 
  
  与巴金先生深厚的情缘,东小氤氲着的独特校园文化默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价值观念:三区均有的巴金小学赋、校训石、巴金铜像、巴金树,川西民居风格的教学楼……
  每年都过的巴金文化节、巴金杯征文赛,每生必读的自编《巴金少儿读本》,每届必去的上海巴金文化研学……
  作为“巴金先生生前最关注的家乡小学”,也先后受到来自文化和艺术界的关爱:作协主席铁凝、知名作家麦家、阿来等多次来信并到校,与孩子面对面交流……通过了解巴金,继而了解本土文人与文化,最后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与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习是学校的两大教育特色之一。学校“根·真”课程下“真·美”课程里的“传统文化课程”立足民风民俗:“皮影、剪纸、书法、水墨青花、藏式版画、围棋、车灯、四川盘子、民族乐器、中国舞”等社团课程的开设;无论每日午间不间断的“诵”经典,融合在各科教学里的“读、写、唱、演”经典,体育课上抖空竹、滚铁环、习武术,综合实践课上“春分立蛋”、“端午包粽”、“中秋分饼”、填“岁岁消寒图”。
  “根·真”课程下“真·行”课程中的场馆研学课程,专门设置了“天府行”研学课程,旨在“传承天府文化,留下成都记忆”。
  学校在成都东南西北中个选取一个标志性地点,他们代表了成都发展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此课程从“成都原城”寻根开始,走过东郊记忆、成飞公司、火车北站及高新科技孵化园。
  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都写满东小师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崇敬。从最初的走近“川味”民俗,立足成都传统文化,放眼天府现代文明的同时,了解并接纳、热爱并弘扬、增文化自信,扎好中国根,育好民族魂。
  
  
  
  
  东小教师坚守“把心交孩子,让生命开花”的誓言,敬业、爱业、专业,全力推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从一校一区到一校三区,有力助推了教育均衡化发展,为全域提升教育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发挥名校长管理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省、市、区各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在精准调研中发现问题;依托各级各类研修,在成员发展关键处发力,促工作室成员所在的家乡二、三圈层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时牵手甘、阿、凉等地区民族学校,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发展自我,输出文化,乐观包容,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东城根街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根植巴金精神,立足传统,放眼未来。”而“未来实践综合”则是学校的另一教育特色,与天府文化的“创新创造”理念一致。

  东小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真·好劳动课程和未来课程的创设,进一步将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相连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成长为能创造、会创新的家乡建设者。能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