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堂“课” 行学于乐要结合

发表时间:2019-05-17 11:31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研学旅行是堂“课” 行学于乐要结合

  今年初,成都市教育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这个春天,沐浴着春风,青羊区各中小学纷纷将研学旅行纳入安排,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春季研学旅行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与“研学”结合,寓教于乐,深受师生和家长喜爱。

  什么是研学旅行?

  观点:研学旅行须注重“综合学习”

  关于什么是“研学旅行”,网友的看法五花八门:“就是跟着旅行社去国外游学吗?”“学校组织的春游应该就是研学旅行吧。”“拓展公司组织的户外拓展算研学旅行吗?”

  “根据《指导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比赛等是不符合研学旅行范畴的,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也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应该是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学生要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动口表达的机会。研学旅行是个综合学习的过程。”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研学旅行的核心是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必须关注“知行合一”,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注重“综合学习”,这样才能使研学旅行发挥其在推行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世界是一本好书

  实践:学生一路发现一路思考

  4月到5月,青羊区各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分学段进行了研学旅行。

  东城根街小学组织师生走进了东郊记忆。活动之前,老师布置了前置课程,让学生了解东郊记忆的前身,增加对东郊记忆的了解,并根据地图制定了旅游路线图。孩子们一路行走,一路发现,纷纷寻找隐藏在东郊记忆中的原始机器和图片。通过寻找和观察,孩子们发现了东郊记忆用自己建筑、雕塑和cosplay体现着“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特质的天府文化,从中感受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自信和温度。

  浣花小学的春季研学旅行走进了农场,认知多彩花卉,学习基本农务小知识,用画笔涂画最美的春景;新华路小学为孩子们设计了“青山幽谷间品千古茗香”的实践课程,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头戴斗笠,肩挎茶篓,分批奔赴茶园,精心地选择“一叶一芽”进行采摘; 文翁实验中学跨学段衔接教育项目研究班的学生在老师和家委会的带领下走进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参观了大学校园和场馆,与大学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过了把“大学瘾”……“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同学们进行研学旅行,在大地课堂中享受耕读乐趣,在这个多元氛围中学子们的收获和体验将伴随一生。”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活动是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希望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微评

  “研学旅行”切记走马观花

  研学旅行已然成了时下的“热点”。作为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的一种新方式,研学旅行也被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对中小学生素质、技能、思想、道德全方位有效的教育。

  研学旅行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们带着问题通过实地走访,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要写下研学报告,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研学旅行报告也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一个展现。同时,学生“独自”离开家闯世界,不仅能锻炼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还能面对更多“突发状况”,学会做出选择、服从命令、提高安全意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学旅行不是游山玩水,不能走马观花。出发时,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一路上真正有“研”又有“学”,力求在亲身实践中探索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在团队合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同学们同吃同住,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活动设计浸润孩子,让他们变得更有爱心,更能够和别人分享,更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要提醒家长,酸甜苦辣都是营养。作为组织者,则应该努力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让一场研学旅行真正充满“研学”的味道。(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