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传记”《宽窄少城》正式出版发行 宽窄由心境 悠然见少城

发表时间:2018-02-26 14:37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少城“传记”《宽窄少城》正式出版发行

宽窄由心境 悠然见少城

杜麒 杜氏骨科第四代传人
熊姐 熊姐大碗面创始人
赵炜 四号工厂青旅创始人
吴登方 鹤鸣茶舍茶倌
廖芸 散花书屋创始人
  1座少城

  2300年历史

  59条街巷

  33个人物

  529页记录

  330千字

  中英2种语言

  450幅图片

  15类特种纸

  20种尺寸内页

  还有

  1片来自少城

  百年树龄的灿黄银杏叶

  少城有城之历史,而无城之边界;从墙围筑的清代满城到城址不迁的当代街巷,都承载着千年不断的人文积淀,交融着老成都市井生活的存续和新成都文化的生长,“宽窄”是成都的生活态度,“少城”是成都的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少城都是感知成都人间烟火的绮丽通道。“如果要在成都找一个三百年街巷肌理没有变化区域,只有少城。于是就有了这本写给少城的情书——《宽窄少城》。”《宽窄少城》出品方纽客文化负责人于侃如此说道。

  养大了一条像历史书的巷子

  “宽窄由心境,悠然见少城”翻开书,扉页出现这十个字,周边全是留白,让人充满了遐想。仔细翻下去,少城的历史、街巷、人物出现在书中,像是一位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人在给我们讲述自己这四十年见到的人遇到的事。

  “清代建满城时名为‘五福胡同’,民国初因其地处满城小东门旧址西,改名‘东门街’。”这是书中对少城其中的一个街道前生今世的描述。

  于侃告诉记者,“从1718年到2018年,少城延续300年的59条街巷,既是老成都原生态生活在当代的存续,也是新成都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交融。《宽窄少城》梳理少城的历史,记录少城的当下,从城市史到个人史,从现在指向未来,呈现给读者一个鲜活而丰富的少城。”

  吴登方是人民公园著名的鹤鸣茶社的茶倌,祖孙三代当茶倌的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见证了鹤鸣茶社从私营到国营到承包的过程,也见证了茶馆从鼎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吴家三代亲历了人民公园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部活生生的茶文化史。吴登方至今还收藏着1991年去澳大利亚表演的机票票根。

  吴登方只是《宽窄少城》这本书33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我们每天能见到的熊姐大碗面的老板熊姐,每天4点就开始等位的冒椒火辣创始人夫妇以及著名画家何多苓、著名诗人翟永明等原住民与新生群体都出现在这本书里。

  “如今,成都大小重城的城市格局不再,但历史与当下在少城交融出市井生活和城市精神的范本。而生活在少城的原住和新生人群正是市井生活和城市精神的载体,这些个体使少城不再是抽象的地名,每个个体都以自己具象的生活方式参与少城的生长。”于侃告诉记者,不管是哪里人,阅读这本书,走在少城的大街小巷,会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原来他们住这里,原来这家店在这里啊。

  做成了一本像毛血旺的书

  明堂创始人,同样也是《宽窄少城》这本书的总策划于侃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出品成都生活方式”这句看似简单又很复杂的话,直到记者看到这本中英文长达500多页的书时才开始渐渐理解到那句话的真正内涵。

  在做书之前,于侃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书是以现在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深入的了解、采访,内容越来越丰富,甚至做成了双语版。“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现在想想确实是值得的。”

  “这本书既是人文志、旅游志也是地方志,我们希望不管是哪里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就像川菜的毛血旺一样,这个菜总是给人惊喜,不管是谁都能挑到适合自己的菜。”于侃说,做这本书投资了不少钱,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这本书就像大家的孩子一样,这就是他们的产品,我要做的就是出品成都生活方式,虽然做出品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正如执行主编陈佳玥在采访中遇到的那些几经波折但有意义的事,“当时为了采访到传说中第一个在宽窄巷子开茶馆的老宋,我们从宽窄巷子管理公司,找到景阳岗茶铺,再到景阳岗隔壁的几家小吃店,还问遍了曾经爱泡茶馆的艺术家、设计师,几经周折才找到老宋的电话号码,联系上这个‘宽窄诗人’。听老宋讲少城,就是一个原住民关于一座城市最市井、最真实的记忆。当老宋模仿儿时堂倌点菜唱的歌谣时,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城市文化。更珍贵的是,老宋当年在宽窄巷子创作诗的手稿,以及茶客在笔记本上的留言,都被完整保存下来。当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字迹的留言穿越时间,被我们呈现在《宽窄少城》时,没有比这更好的语言能够讲述少城,讲述宽窄巷子。”

  (陈静/文  闫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