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猫课程出发 让世界品味纯正天府文化

发表时间:2017-12-25 11:06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从熊猫课程出发 让世界品味纯正天府文化



  今年不满11岁的姚果果是成都市实验小学里的小“网红”,她的手绘作品《果宝熊猫带你玩转成都》受到许多网友的追捧。作品全套12幅画分别以青羊宫、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为背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作为主人公,在各个景点玩“滚铁环”“斗公鸡”“打弹弓”……“我的灵感来自于学校的熊猫课程,我可是熊猫绘本的主创哦。”姚果果说,“每年我们学校都会有很多的外国学生参观交流,我想让他们通过我的绘本认识成都、了解成都生活。”
  姚果果所说的“熊猫课程”是指青羊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区内9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熊猫课程》,成都市实验小学承担的以民俗文化为主的熊猫课程仅仅是青羊区“熊猫课程”的一部分。青羊区“熊猫课程”涵盖了9大课程体系,包括“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川剧文化”“诗歌文化”“教育文化”“棋艺文化”,每一项内容都由一所学校牵头研发,从而全区组成了由相关专家、科室、部门、项目学校共同构成的“熊猫课程”联盟。

  “‘熊猫课程’以熊猫为媒,凸显青羊特色,增强师生自豪,向内探寻天府文化的根系,向外传递天府文化的精髓。通过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自信地与世界对话。”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行走天府  探寻文化之根
  “我们常常在想,孩子们出生在成都,生长在成都,可是,对于成都,他们又了解多少呢?” 同辉(国际)学校副书记吴佳认为,要让孩子们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就要让孩子们回到城市中去,“文化需要品味,不是一本书、一堂课就可以讲得透的。”
  在青羊区9大“熊猫课程”项目中,同辉(国际)学校承担了“地域文化”的课程研发。接手项目后,同辉(国际)学校以青羊宫为中心文化坐标,选择了与它相邻的金沙遗址、琴台路、杜甫草堂、浣花溪、永陵、天府广场、宽窄巷子、文殊院、人民公园等10处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为坐标,拟定了10个探究式学习项目小组。“每组以‘2+3+X’的形式组建。”吴佳介绍,“2”是指学校遴选2名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同一组由不同学科教师跨学科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3”是指3名参与项目的学生,由学生自愿报名;“X”是指小组的特别顾问,由项目组根据需要,面向社会发出邀请,他可以是班上学生的家长、友邻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文化专家、博物馆的讲解员等。“项目组成立后,在老师和特别顾问的指导下,孩子们便带着问题走进各自的地域文化坐标进行实地探究。”
  “孩子在进入每一处文化坐标之前都会先查阅资料,拟定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坐标,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最终每一组还要将研究结果编成读本,我们要求读本要兼具深度与趣味性。”吴佳介绍,最终,孩子们也交上了精彩的“答卷”——金沙遗址组设计了打造“金面具”的陶艺手作活动,青羊宫组策划了感悟道家文化的体验活动,文殊院组发掘出“千年木鱼”,为大家讲述了文殊院更名的传奇故事,永陵组为了让陵墓独特的结构解释起来不枯燥,还根据传说编了故事,这些小小创意的发挥,让“熊猫课程”地域文化读本变得趣味无穷。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孩子总是会觉得很遥远,很高深。”树德实验中学校长易永伦介绍,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家传传家”“读人阅世”和“城市文化探寻”等系列活动。树德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彭睿结合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沿着文字、文学、经济和城市四条线索探寻成都的发展。“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历史遗迹,历史上文人雅士为此留下很多名篇。通过城市文化探寻,从诗词当中走进成都历史,寻找成都的气韵,让学生实地感受文学和历史的关联。”彭睿老师说。为了让学生对本土戏曲川剧了解,树德实验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宽窄巷子里的川剧表演场所进行实地探访,访问演员,回来后用剪纸、绘画等形式呈现。“有了体验式理解,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隔阂也渐渐消除。” 易永伦说。


  国际交流  传递天府之韵
  “扯蒲鼾”是什么意思,什么人被叫作“耙耳朵”,“妖艳儿”又是个什么状态?这些成都方言在外地人眼中确实不好理解。但是,如果为这些方言加上漫画注解呢?一只呆萌可爱的熊猫,它时而躺在椅子上呼呼大睡,形象地解释着“扯蒲鼾”的意思;时而对着镜子梳妆打扮,诠释什么叫作“妖艳儿”;时而又一副挨骂委屈的样子,为“耙耳朵”代言。“这是我们研发的‘熊猫课程’成都方言绘本,是准备教布利斯学校的师生们讲讲四川话的。”成都市实验小学“熊猫文创课程”负责老师罗东来笑着说,孩子们一张张妙趣横生的画作将四川民俗方言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据介绍,美国布利斯学校是成都市实验小学的友好学校,每年10月,美国布利斯学校的部分师生都会来到成都市实验小学进行交流访问。在团扇中画画、在瓷器上描青花、品尝盖碗茶、包饺子和汤圆……数年间,他们几乎“学”完了该校研发的6册“熊猫课程”绘本,成都民俗展现的市井风情就这样通过孩子们的画作和体验活动,传递给了国外的小伙伴。现在这些画作不仅印在“熊猫课程”的读本中,它们还被做成了手机壳、抱枕、T恤、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更加充分地发挥着对外交流的传播作用。
  “相传在四川成都的川西坝子,有一种民间艺术叫作‘采莲船’,人们扮演各种角色坐在车里,两手拿着‘四页板’,自己打着节拍又唱又跳,这就是——车灯。”熊猫“东东”在读本中向大家介绍说,并且还列出了车灯舞蹈的系列动作,邀同学们一起来学一学。在东城根街小学以非遗艺术为主的“熊猫课程”读本中,一只名叫“东东”的熊猫宝贝带领孩子们徜徉于形式丰富的非遗艺术中,去领略天府文化的艺术奥秘。
  不仅如此,东城根街小学还成立了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社团”,由非遗传人担任导师。“社团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如四川清音、竹琴、车灯、扬琴,还有四川皮影、藏族儿童版画、民俗剪纸等,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地域特色的经典作品。”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说,孩子们边体验边学习,并把学习成果搬上了舞台。
  去年,该艺术社团的师生们受邀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了“第四届星光校园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遗产展演”活动。学校参演的节目“四川非遗艺术串烧”——《春天的声音》,将四川清音、扬琴、竹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元素有机融合,表演生动活泼,且极具地方特色,展现了学校多年来致力于非遗艺术传承的研究成果,也赢得了在座嘉宾们的高度赞扬。

  除了将非遗艺术带上过联合国总部的舞台,东城根街小学还将《有故事的汉字》、《竹与竹筷》、《剪纸中的数学》等“熊猫课程”带到了英国友好学校。依托“熊猫课程”,东城根街小学如今的国际交流已不再停留在走走看看的浅层次互访上,而是从展示走向对话,从对话走向共建,从学习借鉴走向文化传播。


  “熊猫课程”系列丛书: 激发兴趣  感悟文化
  此次发布的“熊猫课程”系列丛书一共九册,分别对应课程的九大体系——“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川剧文化”“诗歌文化”“教育文化”“棋艺文化”。每册用10-15个章节搭建内容,让具有青羊特色的天府文化得以以课程为载体,润泽青羊的每一位学子。
  “我们各项目学校在研发分册内容时,并不是简单地收集资料编写教材,而是要筛选出与之相关的典故、传说,改写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文字,同时通过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熊猫’漫画形象,将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故事讲述中感悟文化内涵。”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课程设计上,“熊猫课程”还体现出了很强的参与性,每一章节的内容结尾都附上了易于师生参与的活动体验方案,这样,无论是不是课程研发的项目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能轻松通过读本文字的指导,跳出读本,在活动实践中体验天府文化的魅力。(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