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青羊代言 我用初心相伴

发表时间:2017-11-09 10:14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你好,亲爱的读者

你为青羊代言 我用初心相伴

新闻传媒中心有一群“神马”样的人
有一种焦点叫镜头指向
有一种豪放叫通宵达旦、和衣而睡
有一种出镜叫风雨无阻
有一种时尚叫上西装下短裤
有一种拍摄叫因陋制宜
有一种校对叫跪地而行
有一种风景叫镜头中的你
  光荣之路

  ——写在第18个记者节

  □刘定姝

  2015年5月的一个清晨,我被汹涌的人流推上了一辆开往江汉路的公交车,站立喘息的空隙打开了手机。那一天全新版本的澎湃新闻刚刚上线,那一天邱兵带着他惯有的风格絮絮叨叨又见情见性地写下序文《我们的失败与伟大》,那一天以及此后的几年,我反复回味着文中的那句话“新闻是多么神奇的职业,那么远的热情,让我淡忘了那么近的忧伤。”

  两年过去了,离开了邱兵的澎湃与当初专注时政与思想的“The paper”已然不同,“川观”“封面”“红星”“锦观”的陆续上线让突围的需求更加迫切,媒体的边界与形态一再被技术与资本挑战,媒体人的纷纷离职更是加剧了降维打击的风险,这场敌我不明、没有方向的丛林暗战已经从谋求转型升级到谋求生存。

  我一直以为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无论被岁月打磨成什么形状,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一定会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内核,这个内核叫作新闻理想。所以,我们传媒中心这群朝气蓬勃的小伙伴们会时不时地给我一些难题,比如,我们面对这66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要如何每天不间断的去追寻线索,挖掘新闻?比如,我们要如何围绕中心工作做生动有趣、老百姓主动传播的选题策划?我知道,与其说是在问我,不如说是他们对自身价值与理想的追问。

  诚然,我们平凡如斯,论资本我们不如网络媒体雄厚,论选题我们不如省市媒体宏大,论速度我们不如市场媒体灵活,甚至我们不能冲到重大事件的现场,让你倾听这个星球和这个国家惊心动魄的声音。然而,循着时光的轨迹回溯,这看似平凡的来路,许多拼尽全力的付出,许多挥汗如雨的奔波,许多不为人道的艰辛,甚至于还有许多不尽圆满的唏嘘,都早已沉淀其间,不言而喻了。

  这是我们的梦想之路,这是我们的光荣之路。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通宵达旦、和衣而睡;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晨昏顶风冒雨、走街串巷;已经记不清新闻现场记录下多少冲锋的身影,编辑部里了留下了多少青春的印记。当你把目光投注在弱势群体,你的光荣之路在于个体的命运因你而改变;当你把关切聚焦在民生诉求,你的光荣之路在于公众的福祉因你而增进;当你把思索汇聚在体制之中,你的光荣之路在于你的思考成为政策革新或废止的缘由;当你“佝偻承蜩”专注产业发展,你的光荣之路在于你的策论成为区域探索与尝试的动因;当你以笔伐戈指向法治进程,你的光荣之路在于公平正义因你而熠熠生辉;当你把镜头对准一个个鲜活的青羊人,你的光荣之路在于一段段充满温情的故事因你而传播。

  每天清晨我们的影像或者文字都如同一枚海贝,让你倾听来自这个区域和他的人民或拔节劲升、或有所困顿、或欢喜哀愁、或满怀希望的声音,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思虑。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接近这66平方公里上120万丰富而多样的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是一滴水,大时代的投影是那样清晰而必然;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没有人比我们更完整地感受着青羊的点滴进程;我们是时代的推动者,因为我们要让更多的声音振聋发聩、汇聚更多的人砥砺前行。

  国命纵横,时间再一次开始,青羊再一次出发,新的宏图徐徐展开,我们又一次站在了见证新征程的起点线上,期许一个更和美的新青羊。这是我们的梦想之路,我们行走其间,不畏风雨;这是我们的光荣之路,我们眉宇心间,充盈幸福。

  用温度记录品质时代

  □何秀

  作为一名媒体人,与黑夜毗邻是一种常态。在市场报当编辑时,我喜欢在做版的间隙抬头瞥一眼窗外,看看凌晨一两点、三四点乃至五六点的城市,如何安静酣睡,又如何嘈嘈切切地苏醒。

  白天不懂夜的黑。每一个夜班编辑都经历过生物钟的紊乱,也都曾经仰望过夜空。有时候,我们看到星汉灿烂,有时候觉察出乌云磅礴。更多的时候,是头顶那盏明亮的日光灯,照着同样明亮的电脑屏幕和一张张写满文字的大样、小样,以及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

  于个人而言,新闻人是那个终日奔波、四方周旋、昼夜颠倒,为一篇报道数易其稿、操碎了心的人。从业十余年,我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个通宵,也记不清编过多少个版面,既拿过国家级、省级新闻奖,也挨过批评、写过检讨,还曾经一边流泪编写稿子,一边喃喃告诫自己“新闻要中立客观,不能感情用事”……

  于社会而言,新闻人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是那个点亮火把、照亮社会真实的人,是所有重大事件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因子。记者采访、核实、写稿,编辑审稿、核实、包装……记者为独家题材和原创性而欢呼雀跃,编辑更在意文字是否干净、逻辑是否有瑕疵以及节奏是否畅快。无论记者还是编辑,都希望自己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十年磨一剑。如今,我从市场报来到了青羊区新闻传媒中心,重新拿起笔当记者。从讲求“眼球效应”到讲求社会效果,从关注“大而全”的世界到描摹“小而美”的举措,单位变了,角色变了,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用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来记录这个时代。只有深刻感知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作品才能有滋味;只有深入触摸人民群众的冷暖凉热,作品才能有温度。

  时代的列车呼啸而过,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奋力奔跑,追寻自己心中的信念,渴望攀上列车而不被时代抛下。在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我依然愿意做那个站在航行的巨轮上瞭望灯塔的人,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追求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入行二十年

  □王晓斌

  算起来今年是我入行的第20个年头,仔细想想记者这个职业真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职业。说“痛”那是因为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真是个辛苦活。谈恋爱时,传呼一来就得满大街找公话、领任务,然后把女朋友扔在大街上,加班去。孩子出生时,连孩子模样还没看清,手脚指头没数完,一个电话又得去采访了。更别说什么急、难、险任务。常常打乱你的既定安排了。此外,对于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你都得认真斟酌、仔细推敲,否则错一个字、糊一个镜头,那都是大事。说“快乐”,这职业也真的让你见了许多新鲜事。如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你都能先睹为快,并了解其中奥妙。

  当然,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也让自己有幸见证我们国家的巨大变化。数年前,文家街道搞了一个大型活动。有一个环节就是让一居民上台发言。这位大姐说起生活的变化是如数家珍。其中,大姐的一句“茅屋里头还有厕所”让大家笑出了眼泪。其实大姐这话并没说错,因为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过去青羊区“两乡一坝”的农民早已变为了城市居民,他们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当年每到春季时,我们都会到“两乡一坝”,采访报道春耕的繁忙景象与新农业技术推广。而如今在到这里进行采访报道时,内容已变成了“青羊新城”如何加快建设发展,社区怎样建设,市民怎么安居乐业等。

  在这行20年,我感到要做一名合格记者或好记者,真也不容易。因为你必须做到“一坚、二学、三勤”。一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首先要坚持党的正确舆论导向。要有政治责任感,要有宏观意识,要胸怀大局,要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二学,要不断加强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与文化素养。三勤,一是腿勤。新闻记者必须要深入一线、亲赴现场,因为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找到真相。二是脑勤,新闻记者必须要善于思考。面对纷繁的现场与众人云云,你得在纷纭复杂的事件中去抓住真相。三是眼勤,就是要善于观察。要透过事情的表象,去挖掘背后的故事与真相。不然,就会被假象蒙蔽或错过一个鲜活的亮点故事。

  总之,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是干好这行不可或缺的,怕苦、怕累、怕险,就甭当记者。

  路上的人和事

  □陈静

  特别喜欢一句话,“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句话出自凯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在我看来,刘欢的这首《在路上》是对记者这个行业的最好诠释。

  四年前,我走进了一套出租房里,两个房间住着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家人。隔壁房间的王霞和家人义务照顾了邻居九十多岁的抗战老兵余爷爷七八年。王霞对余爷爷如亲人一般,给他做饭,帮他洗衣服,就算搬家了也住在一起,为方便余爷爷上厕所,她还专门改造了厕所。采访完王霞,我内心震撼了,亲人之间也许都不能做到无微不至,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她的大爱感动着我。

  两年前,当我回访王霞的时候,她说,余爷爷在最冷的时候离开了,走的时候很安详。我在电话里一直没有讲话,我知道,有王霞的照顾,余爷爷的晚年是幸福的,这就足够了。

  在宽巷子,我们会看到一个弹琴唱歌的夫妇,他们上过中国梦想秀的舞台,被称为“成都最有范的夫妻”,采访他们的时候,李阿姨和包叔叔之间的默契、平和温暖着我,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山盟海誓,轰轰烈烈,他们在平凡和平淡中坚守着自己的爱。李阿姨说,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加上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就是婚姻幸福的秘诀。

  离采访她们已经过了很多年,我和他们已经成了朋友,偶尔会去宽巷子偶遇他们,听他们唱歌弹琴,会在微信上关注他们的动态,他们的歌声依然有治愈能力,用李阿姨的话说,人这一生开心快乐就好。

  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曾经的我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宏大的,渐渐的我才知道,我遇到的人都是在平凡和日常中带给人力量。

  贝新巷有一对金婚夫妇,当我准备好去听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故事并不像电视剧里上演的那样,而是特别细小的事情。在我的记者手记中,我这样写道,“他们的婚姻秘诀是在柴米油盐中依然能够坚持和坚守。”

  在采访中,爱看书的刘爷爷给我分享了他的藏书,在我离开的时候还送了我一些他的珍藏书籍和市面上再也买不到的杂志。

  这些年,采访中,有不计回报不计得失,甚至不透露真实姓名的公益达人虎妈妈和中阿姨,有照顾瘫痪在床婆婆的媳妇,有用脚步去丈量城市脉搏的城市微旅行达人袁辰恺……与其说是我在采访,不如说我是在学习、成长、感受,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要会十八般武艺

  □何梦里

  这是我的第二个记者节,有时却不知该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新媒体人?记者?文字编辑?事实上以上几项都是我目前的工作:每天的微信推送,每周五的美食旅游版,还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的新闻现场……

  作为一名从业仅仅两年的“菜鸟“记者,一直在摸索的路上。还记得刚到中心写的第一篇稿子,纯手写,洋洋洒洒写了大半篇A4纸,硬着头皮拿给师傅过目,只得到了无情两个字的回应:重写!反复改了好几稿,终于“幸运过关”。不得不说,第二天看见自己写的文字变成“豆腐块”印在报纸上时,那感觉那心情——美滋滋!

  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我写的稿子终于能“看”了。

  作为新青羊美食旅游版的编辑,本人表示体重就像稿件的数量一样逐年递增。吃美食,找乐子,这大概是圈外人对所有旅美编辑的看法吧。然而,吃时一时爽,事后上称才追悔莫及,只能望肉兴叹:今年的减肥计划又搁浅了!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曾经我以为自己的版面鲜有人问津,直到在朋友圈看见一位热心读者的批注,才发现豆芽也有春天,我也是有粉丝的!“周六去吃”“这家店在奎星楼街”“先记下来”……对于这位读者,我想说的是:我推荐的馆子,真的不错,比心。

  作为一名苦逼的新媒体人,我想一定要十八般武艺都会。要会蹭热点,要懂套路,要懂人性,要简单粗暴,要高端典雅,要文艺小清新,要逗比无赖中二,总之,你要是个全能人才!最重要的是,你还要懂营销!而在很多前辈身上发现,他们最后得到的不是钱不是经验,是中年危机——脱发的提前到来,和眼睛散光度数的噌噌上涨……最可怕的是,在每条推送过审之后,就预示着“世纪性”难题“明天有什么选题”就要来了!蹭热点,查资料,找帖子,套路同事……这么说吧,只要能想到下一条选题,我愿意少吃两顿火锅!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一路上的欢笑与汗水,收获与吐槽……

  察觉被忽视的美好

  □汤郁彬

  在我小的时候,非常向往当一名像罗伯特卡帕那样的战地记者。在枪林弹雨中穿行,镜头就是他唯一的武器,他几乎是我整个学生时代追逐的偶像。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年前我终于有幸成了青羊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过无数的采访对象。志愿服务社区居民的七旬老人,送仙桥以茶换故事、众筹出书的洒脱作家,三伏烈日下坚持巡逻的人民警察……两年的时间里,我走遍了青羊的各个角落。我看到治理后的背街小巷变成了特色街区,看到青羊万达广场在荒芜的空地中间拔地而起,看到规划新建的一片片微绿地和小公园变成了市民娱乐休憩的好地方……我对这两年的时光心怀感激,是这份职业放大了我的感官,让我能够如此深刻的观察到每个人细致的情感和秘密,冷静理智的旁观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剖析事实的真相和脉络。

  每天我们不是奔波在路上,就是准备奔向新闻的现场,所以人们赋予了我们“无冕之王”的称号。行走在百姓生活的最基层,立足于城市的细微之处,将视角放在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容易为人察觉的美好之上。通过传播这些点滴美好,在潜移默化中,让公众接受到来自媒体的正能量。镜头,就是我们看清生命本质、了解这个世界的另外一双眼睛。

  两年过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第一次拿起话筒、扛起摄像机时的兴奋和生疏。是这几百个日夜让我逐渐成长,面对各类新闻都可以独当一面,自信从容。也是这几百个日夜让我开始懂得,这份工作的重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除了需要扎实的业务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不仅要将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受众,我们肩负着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建设者。

  这是我度过的第二个记者节,但是我希望自己还有第十个、第二十个…感恩与新闻相处的每一个日子,愿我继续行走在新闻的路上永不停止,愿我的记者生涯永远都是进行时。

  痴狂与温暖

  □张涛

  两年前的冬日某个夜晚,在青羊举行的一场诗词晚会中,来自成都乃至全川的著名诗人齐聚一堂,以诗会友。一位坐在观众席前排的白须老者,身着灰色呢子西装,手捧一本《狂诗吟》,头戴黄边黑底毡帽,如果不是帽子正中书写有“世界诗王”四个大字,我也很难察觉他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然,能在高手如林的诗歌盛会中,以“诗王”的身份露面,想必定有非常人所能及之处,于是和他沟通了一番,约好了后来的采访。

  几日之后,我来到自称“世界诗王”的周国志家中,面积不到100平的房子,各种书籍就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空间,最显眼的,正是上次他拿在手里的那本《狂诗吟》,因为自费出版四千册没有在市面上找到销路,大部分都被周国志送了人,没送出去的索性就摆在客厅,有的书上已铺满灰尘。周国志的“狂”,不只体现在书名上。早在2006年,周国志出版诗集不成,就自封“成都诗王”,悬赏10万寻找比自己的诗写得更好的人。十年间,他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几十场擂台,却从来没有人赢得奖金,奖金额度一度上涨到百万,自封的封号也变成了“世界诗王”。谈及“称王”摆擂等一系列颇受争议的举动,周国志回应,起初是为了出书,其次诗歌质量上乘有资格称王,最重要的是引起社会关注,重新扛起古体诗大旗。正所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周国志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诗作被人关注。至今,我的办公桌上,还有采访时被赠予的一本《狂诗吟》。

  2017年的七夕,东坡街道贝森路社区别出心裁,发动社区志愿者举行了插花活动,而插好的花束,则被送给了辖区6对金婚老人。我有幸在活动中认识了一对80多岁的金婚夫妇,太婆耳聪目明,老爷子则患有阿尔兹海默病,当我跟随志愿者将花束送到两位老人手中的时候,太婆怀抱花束,手牵着老伴儿,满脸幸福地和我们分享,“我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走到一起了,现在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把他牵着,哪怕他得了病不认识我了,只要他还在我就开心、就幸福!”老人边说边笑,眼神里释放出的爱意,如同他们六十年前第一次见面时一样浓郁。

  也曾执着揭露虚假阴暗,呼唤公平正义,几是痴狂;也曾行遍山山水水,记录人间真情,感受温暖。

  另眼看世界

  □王翔宇

  2004年,刚刚走出校园的自己,带着浓浓的书生气走上了主播台。回想当年的自己,就如同今天看到台里的那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同事一样,稚嫩、青涩,虽然如同一张白纸,但浑身上下却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对传媒事业崇高的向往。也许,正是自那一刻起,自己便与传媒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坐上主播台、第一次面对摄像机、第一次拿着话筒进行采访、第一次面对数百人的观众进行现场主持……

  也许,只有亲自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之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知道得太少太少,需要学习得太多太多。

  记得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一位导师曾向我说,如果你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到毕业时你只需要把日记里的内容整理出来,就会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只可惜,到现在自己也没有把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下来。虽然没有日记,但每当我打开电脑翻看这些年来自己撰写的稿件时,它们就如同一页页记录着自己成长的日记。

  作为一名青羊传媒人,最让自己感到庆幸和自豪的是,在自己一路成长的道路上同时还见证了青羊的发展与变革。

  “关注民生,关注青羊,主播关注与您共同见证青羊发展。”《主播关注》曾是青羊电视推出的一档民生类新闻专题栏目,这句话便是当时作为外景主播的我在每一期节目中的开始。

  《主播关注》“关注”过二环路高架桥的拔地而起,为了拍摄一组工地工人们吃深夜加班饭的镜头,我与栏目组的同事们一等就是凌晨12点半。可即便如此,当我们扛着摄像机走上正在建设中的空旷的二环高架时,那种作为见证者、传媒人和首次体验者的复杂的激动的心情,至今想起依然令人回味。

  “关注”过国际非遗节,“关注”过非遗传承人,我才知道原来传承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原来他们为了传承背负了那么多心酸与苦痛。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记者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热爱这份职业,因为它能借给我另外一双眼睛,一双超越自己去看待这个世界的眼睛。

  下一个十年正起航

  □马周

  还记得小时候,大人总爱问:“你长大了要当什么呀?”,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老师!”后来,报纸、杂志看得多了,总觉得名字被印成铅字特别厉害,我的回答慢慢变成了“我要当记者!”而到报社工作后,我完美地将这两个曾经的梦想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一名“教育记者”。今年,正好是我当记者的第十个年头。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记者,我并没有参与报道过什么大事,工作中接触的几乎都是普通的学生、教师与家长。实验小学学生姚果果就是我的数以千计采访对象中的一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了实验小学白雪老师发布的一条“圈儿”,她晒了九幅手绘大熊猫作品,画中的大熊猫穿着人的服装,在文殊院、青羊宫、武侯祠等成都地标景点,玩起跳拱、滚铁环、弹玻璃球等游戏,特别有意思。我立刻留言向白雪老师要到了这个系列作品小作者的联系方式。

  还记得当时和果果约在一家快餐店见面,当果果从她的背包里拿出厚厚的11本原创绘本时,我就知道这个女孩有故事!果果从6岁开始画熊猫系列的绘本,短短4年,已经创作了熊猫游成都、熊猫游学记、熊猫西游记、熊猫吹三国等绘本,小有名气的她吸引了不少商家跟她约稿。果果还在妈妈帮助下积极投身公益,将自己的作品做成文创产品,在自己的微店销售,所有收入全部捐给山里的孩子。

  新闻发出后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相继采访了姚果果,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果果瞬间就成了学校的“小名人”。我和果果也因为这次的采访成了好朋友。我帮果果联系代理公司提醒她保护知识产权,帮她的新作品非遗系列创意标题,建议她参加大型设计比赛;而果果也会在新作品出炉的第一时间发给我寻求建议,新设计的文创产品送给我试用,在稿费到手时买零食请我吃。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记者最幸福的时刻,用我的笔帮助采访对象,而采访对象用真诚回馈我。

  “帮孩子寻找缺失一角”的蕾蕾老师、提倡“有温度地表达”的周老师、“为儿子手写70余万字日记”的青羊爸爸权哥……他们曾经都是我的采访对象,而现在,他们还是我的朋友。我想,他们就是我这十年职业生涯的最宝贵经历。

  下一个十年,我会在心里种下一棵向日葵,希望生活一路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