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发稿时,已经有数十位市民通过电子邮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建言和方案,其中,不仅有本地居民积极参与,更有来自上海、武汉、汕头等地的市民为青羊发展亮出了“金点子”,甚至还有来自海外的老成都通过邮件发来了自己的建议。梳理这些市民建言后,记者发现,针对文化产业、城区优化的建议最多。
青羊区历史底蕴深厚众所周知,多名读者也将彰显天府文化、打造文化强区作为建言的重点。来自四川省城市规划协会的读者张明建议,可以在少城片区立面打造上增加壁画因素,请艺术家在少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墙上将成都古往今来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及生活场景描绘出来,展现成都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异彩纷呈的当代风情。
来自黄田坝街道的读者张超建议,可以对琴台故径的琴台路和文化公园片区整体改造,将琴台路改造成步行街,根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尽量还原当时民风民貌,结合文化公园,打造成细水长廊、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盛世场景。
热心读者LEON建议,要前瞻性地保护旧城建筑,对建筑的改造不仅仅停留在外立面上,更要关注院落环境、建筑内空间调整等细节,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实现旧城的逐步更新。
优化中心城区环境,打造生态青羊,不仅是辖区居民关心的大事,远在外地的读者也纷纷发来建言。来自武汉的读者倪贤秀建议,青羊区应该狠抓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打造特色生态园林城,着重培植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乡土树种,通过植被的结构性调整,建成多层次的园林绿地,形成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结合的优化格局,为城区着“色”添“香”。
来自上海的读者王顺兰就升级青羊区内绿道提出了若干建言。王顺兰建议,青羊绿道可以引进智能绿化,花坛、树木及其他植物带和城市供水系统进行智能连接,根据土壤当前温度、湿度及干燥度环境综合分析后自动浇灌;绿道践行低碳元素,推行使用分类垃圾箱,实现市民游客各类垃圾的“绿色投放”;实施“直饮水”工程,免费为市民游客提供健康饮用水等。
同样来自上海的读者李杰超则建议,可以开辟公益文化街,集聚以普通成人为社会服务对象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社团类机构)入驻;可以修建立体绿化,在青羊区各中低层建筑楼宇外墙修剪装点蔓藤枝条,在建筑楼顶建空中园林,使青羊区上空绿意盎然;推出墙体壁画景观,邀请艺术家以涂鸦、水彩画和喷绘的方式对墙体进行创意壁画。
截至目前,通过各个渠道收集到近百条留言已经汇总。待本周日征集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留言进行整理,全部提交给青羊区的规划部门。而针对市民提出规划望山的公共场所的建议,有关部门表示会充分研究考虑。(刘洁 )
蒋蓉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文化底蕴+生态建设”
塑造“青羊特色”的生态文化
“青羊区是成都市最古老的城区,现状辖区范围特别是三环以内开发密度较高,城市建设已经基本成型。”蒋蓉认为,当前成都市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了“中优”战略,对于青羊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将很好地起到引领作用。”
占据成都上水地理位置,青羊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除了著名的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浣花溪公园等市级公园之外,还拥有“六河两湖、多渠纵横”的水网系统(备注:指江安河、清水河、南河、府河、西郊河、摸底河;金沙湖、江安湖;以及浣花溪、苏坡渠等多条联通水渠。)是集中展现成都历史的代表区域,因此,“青羊区的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将对全市中优工作起到示范的作用。”
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蒋蓉特别关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城市居住功能改善、生态系统建设。她认为在成都市规划的风廊系统规划中,青羊区涉及一级风廊2条(24.81平方公里),二级风廊7条(3.53平方公里),风廊管控区域共计28.34平方公里。因此,从整体生态格局来看,首先应关注城市级的风道管控,以减轻近年来困扰成都的雾霾问题。
“绿地水系等开敞空间的打造,对于一座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蒋蓉建议,青羊区应关注新区绿地建设,旧城更新过程中尽量增加街头小公园和广场。同时,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青羊区此前就已经启动了“宜居水岸”工程。可以在对水体本身进行综合治理基础上,着力连通水系岸线、激发滨水空间活力。可以适当延伸和拓展水系、河道,加快建设滨河绿廊、生态湿地等,串联起区域内的水系网络,让“水元素”在城市中灵动起来。
“作为老城区,青羊区、特别是三环内区域开发密度已经比较大了。”下一步,青羊区应当从规划上控制新建项目的开发强度,进一步疏解城市功能。“针对老街区,则可以通过‘小游园、微绿地’建设、老旧院落改造等方式来提升社区小环境,改变居住条件。”针对绿道,蒋蓉特别谈到,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天府绿道、锦江绿道都是市、区级的绿道系统,青羊区在新一轮规划中,应该将社区绿道等纳入重点考虑,打造一些宜居宜游的示范区域。
“成都本身就是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比如少城片区,道路尺度适宜,街区风貌独特,市井氛围浓郁,非常适宜步行。”当前,成都市正在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城市慢行系统的打造。我们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是一种低碳交通方式,而应该看作是城市品质的体现。
蒋蓉还建议,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当中,一定要深入挖掘青羊区的历史人文优势。“青羊区应该将文化元素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具有鲜明青羊特色的生态文化。”
应金华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青羊“独家”见证了成都纵向历史脉络
继三星堆遗址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以及同时期的十二桥商周遗址、战国船棺合葬墓遗址、武担山遗址在青羊;汉代兴起的文翁石室、周公礼殿,见证成都从汉、唐、宋、元、明、清期间城市中心始终未曾改变的东华门遗址也在青羊;最能体现明清两代成都民俗的宽窄巷子、文殊坊还在青羊……
有人说,青羊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成都通史。
对此,应金华表示认同。“展现成都纵向历史脉络——青羊是独一份!”他认为,青羊区在优化提升老城区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梳理这些成都城市发展历史上的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规划提升这条线路上历史遗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让这条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成为青羊区“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
“我们对文物的保护,有一种方式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让文物始终保持原来的面貌,即便是要向公众展出,也要放在透明的展示柜里面。”在应金华看来,城市里的历史建筑虽然也是文物,但对它的保护不能完全用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
“一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尽量保护好这些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让他们仍然保留当年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复兴的基础上,对城市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建筑进行人工复原。”比如说,建于著名皇家园林摩诃池畔的散花楼,通过史料挖掘对它进行复原。青羊区可以对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更加广泛的梳理,对这些建筑进行复原,彰显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
青羊区二环路以内区域城市开发强度非常高,只能通过完善和改造来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但这里却是最有老成都味道的区域。应金华建议,青羊区推动天府文化传承,应当将少城片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
宽窄巷子已经成为成都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已开发的几条巷子与周边区域具有较好的承接性和融合性。因此,可向周边区域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少城”的整体形象复兴老城文化、街巷文化等,塑造成都味道、青羊特色的历史文化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