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互联网+垃圾分类” 推出生活垃圾分类简明指引手册

发表时间:2017-09-08 11:26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试点“互联网+垃圾分类” 推出生活垃圾分类简明指引手册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城市垃圾如何有效处理,是每座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间接性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

  目前,公认的垃圾处理方式,无疑是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到底如何?记者走访青羊多个小区调查发现,分类垃圾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垃圾分类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为此,不仅环保公益组织在部分小区积极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政府职能部门也加强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

  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

  在石人南路一小区,每个单元门口都立着几个大垃圾桶,每天,居民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垃圾袋丢在里面,玻璃瓶、塑料袋、剩菜剩饭,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不时散发出恶臭味。“几乎没有业主会把垃圾分类,都是乱扔。”负责小区垃圾清理的保洁大姐告诉记者,“夏天很恼火,臭气熏天,苍蝇又多。”

  在府南新区另一小区内,业主谢女士表示,虽然小区里的垃圾箱都标注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但是每天早上出门,天黑才回到家,“没有闲心顾及垃圾分类,垃圾都是用塑料袋装好,然后直接扔到垃圾桶里面。”

  记者在附近小区转了一圈,发现这种垃圾混丢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记者了解到,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看法是“有时间就分分,没时间也就不管了”“有啥好分的,最后都要拉到垃圾填埋场”“不会分类”等,可见垃圾分类开展了这么多年,成效始终不明显,很大原因是多数人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垃圾不分类后果严重

  “垃圾分类往大的讲,就是环保生态问题;往小的说,也算是提高文明素质的一种。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才能起到改变作用。”采访中,有居民如是说。

  那么,如果垃圾不分类直接混丢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记者咨询了业内人士后得知,这将会造成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

  “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为后面的垃圾处理提供条件,实现垃圾变废为宝,但是现在很多小区都是将垃圾‘混合打包’然后集中填埋,这样做不仅会耗费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被直接填埋后,混合垃圾中的废旧电池、温度计、过期药品等留下的有毒有害物质将直接污染填埋环境的土壤。”该业内人士表示。

  部分小区试点“互联网+垃圾分类”

  垃圾不分类带来的危害可谓触目惊心,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势在必行。目前,为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部分小区开始推行“绿色账户”、“积分兑换”等,“互联网+”也引入到垃圾分类中。

  成都花园上城小区是“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之一。记者在小区里看到,过去用于装垃圾的蓝色塑料桶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规范而统一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摆放着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回收装置。小区居民将垃圾分类之后,把领到的二维码标签贴在垃圾袋上再丢入对应的垃圾箱,在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之后他们就能获得手机软件中的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纸巾、肥皂等日用品。如果有人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会通过二维码找到垃圾的主人,帮助其进行重新分类。

  据了解,上城小区的垃圾分类是由一家环保公益组织和小区物管携手推动的,公益组织的工作者还会定期定点地在小区内开展垃圾分类的讲解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因此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目前,青羊区包括成都花园上城小区在内共有14家小区试点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活动发起者、环保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试点宣传,辐射更多小区,让更多的居民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逐步接受垃圾分类的习惯。

  多举措推进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不仅环保志愿者在行动,记者了解到,市城管委为了帮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推进成都垃圾分类进程,前段时间专门推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简明指引手册,为市民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同时,成都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也将于年内出台。

  记者看到,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简明指引共分为家庭、学校、机关单位三个版本,一只可爱的熊猫——熊猫分分作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形象大使,指引着大家认识生活垃圾分类、如何分类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在成都有何途径等。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受众和各类场所主要生活垃圾的不同,所以对这份指引进行了分类。“像学校,手册做出来就比较简明活泼,学生易于接受;而像机关单位,就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比如纸质类生活垃圾该如何处理,这些都与家庭不同。”(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