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成都的印记

发表时间:2016-06-29 10:11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闫青

 


 


 


 


 


 


 


 


 


 


即使你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或是离开,你也不一定了解这座城市。也许在你上班回家的路边,也许就在住家的附近,你不曾关注过的那座建筑可能就是一处历史。它们默默无闻,却用风雨诉说着积淀;它们隐于市,却在城市变迁中逐渐消亡。趁着周末,带上相机手机,我们去寻找繁华背后的古老,去追寻老成都的印记,我怕再不看,就看不到了!
  祠堂街38号  新华日报旧址

一栋以红色和白色为基调的三层砖木合围式建筑,看起来十分破旧,却有着辉煌的历史。由周恩来亲自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成都代订处就开设于此。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唯一公开的对外联络处,周恩来、董必武、彭德怀、邓颖超等都曾来过此地。

龙王庙正街28号  邱家祠堂

走在龙王庙正街,一眼就能看到比周边一排老旧平房高出许多的祠堂门斗。这座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祠堂,为“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不仅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还是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样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虽然祠堂日渐斑驳凋敝,但是横梁上残存的雕镂默默记录下了这座祠堂曾经的辉煌。

文庙前街92号  李家钰烈士旧居

方池街22号  李家钰兄弟宅

李家钰是民国抗日将领,他率部出川入晋,与八路军友好合作、共同抗日,后于豫中会战中遭日军围攻,力战而亡,终年52岁。民国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这两座宅子就是李家钰将军及其兄弟的私宅,中西合璧式建筑,是成都现存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公馆建筑代表。

公行道2号  颐庐

1940年,华西协和大学校董张世煜聘请加拿大设计师苏道真在现在的公行道建了一座私家宅院,院子不大,就三部分,一幢二层的青砖楼房、一个花园和一排六间的穿斗房,院门墙上红砂石碑刻着的“颐庐”二字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手书。张世煜长女张琼仙在此居住了73年。张琼仙是中国首位牙科女博士,我国口腔医学界泰斗,她见证了华西口腔医院的百年历史,被誉为“华西的传奇”。

陕西街130号  陕西会馆

陕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陕西人祭祀先贤、议事营商的地方,后于嘉庆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十一年(1885年),陕籍川省布政使程预首倡,当时在成都的“庆益”、“益泰” 等33家商号出资,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比康熙年间更为气派的“陕西会馆”。现在的陕西会馆仍在原址,会馆门匾四字为于右任所书,位于蓉城饭店内,仅存大殿。大殿坐北向南,木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两层翘檐,四角石柱到顶,木质窗棂,雕镂精细,彩绘飘逸,体现了北方建筑的浑厚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