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茉莉是一位心智障碍人士,身高不到1米5的她,笑起来甜甜的,除了语速比较慢,看不出与常人有何异样。看到她能够娴熟地进行收银,成都市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晓聪感到很开心,他说,“别看茉莉现在还算娴熟,为了能够独当一面,她花费的精力是我们常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家面包房有点不一样
走进面包房,两排面包柜依次摆开,环视一周,各类面包、蛋糕便进入眼帘,从面包房的外观设计上来看,这家面包坊和别的餐厅并没有什么两样,店内干净整洁,前来购买的居民络绎不绝,记者挑选了一款菠萝吐司,口感好而且价格实惠。
“这里的面包都是我们的师傅自己制作的,像这样的菠萝吐司在外面卖20多,我们这里只卖12元钱。”康庄社区书记周成军告诉记者,“在环境等设置上,我们和其他的面包房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服务和价格还优于他们。”
不过,记者了解到,这间面包房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里的面包师傅、服务员有4名智力障碍人士。虽然现在他们不能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但这里有专业的老师教他们如何辅助面包师傅,如何给顾客介绍产品,如何和顾客打招呼。“我们之所以叫‘慢点点’,是希望来这里消费的居民,能够理解和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走上社会提供友善的社会环境。”周成军说。
帮助残疾人从家中走向社会
和茉莉一样,19岁的翔翔和24岁的航航也是心智障碍人士,他们的工作就是给专业的烘焙师傅打下手,完成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在参与项目之前,他们很少和陌生人接触。现在来了‘慢点点’,他们敢和陌生人交流了,也爱笑了,做事情也有干劲了。”航航的家人表示,经过学习训练后,他们的执行力提高了,身体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
怎样能让残疾人到社会上就业,真正融入社会?吴晓聪说,必须给残疾人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才行。“如果不是真实的环境,他们就算在这里接受培训,一旦走出去,发现现实和训练有差别,他们适应不了,那就失去了辅助就业的意义。”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和康庄社区搭上了线,在了解了助残项目的运作模式后,社区有了想做一家面包房项目的想法,经过半年的时间磨合,最终在今年6月开业,让残疾朋友真正地走上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据了解,吴晓聪所在的成都市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从2007年开始从事助残类社会公益项目,2014年开始的“佑爱烘焙坊”欢喜儿烘焙技能培训项目,专门针对轻度智力残疾人士提供烘焙技能就业培训,通过“由简及繁、由易至难、量体裁衣”的反复培训模式,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通道。
共建共享多方打造社区产业
翻开周成军的朋友圈,记者发现了一个小细节:不少身穿蓝色马甲的社区志愿者们频繁入镜,他们不仅帮忙推销面包,还协助残障人士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据了解,“慢点点面包”为了实现公益惠民的理念,推动社区志愿者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把志愿者体系融入到整个项目中,辖区内的25名志愿者全程参与了销售、宣传、推广等环节。
“这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周成军说,与以往的纯市场化的面包房不同,“慢点点面包”是康庄社区与成都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通力合作的成果。通过把社会企业助残项目引进社区,给予助残项目更多的支持帮助,另一方面,社区志愿者主动参与,也可以融入更多的社会服务。
“比如说,社区儿童的课外活动,来学做糕点。”周成军说,后期社会企业项目运作良好,有了一定的盈利后,还可以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生日福利、组织社区儿童课外培训等等。
据了解,未来他们还将开展定制送货上门服务、院落直营服务等销售模式,全面满足居民需求。让居民在自己门口就能享受社区产业带给大家的温馨服务。(谢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