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间繁花几度 百年实小风华依旧

发表时间:2018-10-26 12:53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任世间繁花几度
百年实小风华依旧

——写在成都市实验小学百年校庆之际
  人民中路一段22号,红墙瓦黛,一草一木,早已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不仅仅因为它位于成都市中心、明皇城后载门(今后子门)旧址,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群教育人的成都记忆,目睹了四川基础教育的百年进程——它就是百年实小所在地。从建校初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到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再到如今的成都市实验小学,百年未变的除了校址,还有学校积累、传承和创新。肩负“实验研究、辅导地方”使命的实小,在新教育实践中推陈出新,在活教育实践中打破桎梏,在雅教育的熏陶下沉稳大气,在未来学校建设的洪流中乘风破浪。而今,以前瞻教育视野的实小,正引领一方教育潮流。

  青羊教育的“黄埔军校”

  输出“实小人”撑起“半边天”

  “当你有一天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气质、有涵养的人,不要忘记,那是青春给予你的营养。” 教育专家、实小原校长陆枋说,19岁踏入实小大门时,绝不会想到33年后的她可以收获如此丰富的人生。“我之所以有这个机会,是因为实小这个很高的平台,也是实小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教会了我努力的方法。”

  陆枋回忆,1985年从成都师范学校毕业进入实小,刚到实验小学工作时,教育专家、实小原校长苏文钰就来听她的课,参加工作一个月后,就开始上公开课。“当时经常接待来参观、来听课的学校,校长就让他们去听最年轻教师的课,我的教室里随时都有听课的人。”陆枋说,为了上好课,她的书一直都有两套,家里一套,办公室一套,除了在假期把课备完,每晚一定还把第二天的课备一次,“我工作的前十年,每天没有在凌晨2点前睡过觉。那时还要带孩子,非常辛苦。”在陆枋参加工作的第九年,她被评为了成都市特级教师。

  “实验小学培养青年教师叫‘夹磨’,这个词语很生动,磨就够了,还要夹。”陆枋说,就是让青年教师没有哪一面是轻松的,唯有努力,最后才能成器。2004年,实小成立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关怀教师作为“人”的发展需求,为老师们提供专业成长,全面发展的自主空间。帮助教师快速成长,让实小老师个个都能“拿得出手”。

  泡桐树小学校长陈杰、草堂小学校长金波、金沙小学校长钟樱、少城小学校长王婉、西财附小校长朱娅君、同辉(国际)学校校长瞿曦、东坡小学校长何平、青羊特教校长卞蓉……这一个个为人熟知的青羊教育人心中都有一段抹不去的实小印记。还有更多的实小人从后子门出发,足迹遍布了成都的角角落落,或继续教育事业,或更换跑道追逐梦想,实小“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校训鞭策着他们努力向上、奋发向前,用实小精神为实小贴金。

  均衡教育的“优质典范”

  用网校“串”起万人“大班”

  2012年3月,为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质量,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第一个《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和效果,要求在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启动时,向民族地区创办与成都七中育才初中网校和成都七中高中网校相类似的小学网校,并指定成都市实验小学作为前端小学建设网校。

  “我们愿意成为前端学校,但如何建立好小学网校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场挑战。”实小校长李蓓说,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实小在全国首创了小学网校“植入式”模式,将优质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学教研和课堂教学活动全面、系统地植入远端薄弱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以实现远端薄弱学校深层次的整体改变。

  甘孜州白玉县一完小是实小网校的一所远端学校,该校将实小文化与本校文化融合,以高原特有物种雪莲为文化象征,提出“洁·雅”的学校文化理念,寓意纯洁、坚韧、希望的内涵。学校把“洁·雅”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相结合,用文化引领人,用品质塑造人。白玉县一完小在实小的引领下不仅成为全县的龙头学校,多次评为县级、州级校风示范学校,还成为全省第一批信息化建设示范校之一。

  如今,实小优质教育资源随着网络面向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以及甘肃、江西等地160所学校传播。远端3000名教师每天与实小教师同步教研上课,共同成长。远端超过6万学生与实小学生一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国政协调研时称这所跨越时空的云上学校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学”,实小网校这一教育均衡模式由教育部在联合国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建议全国推广。

  “网校的建设与发展,也让实小的品牌发挥了最大作用。”李蓓说,网校是学校高位发展的一个契机,网校的发展解决了一所老牌优质学校如何焕发新生的问题。近年来,实小借助网校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文化的不断研究和创新,让前端教育教学和学校文化不仅具有示范作用,并引发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同步网班,带动全校教育教学管理升级。找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与新路径,拓展学校发展规划,转变学校整体办学思路,探索出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未来教育的“探索先锋”

  破墙重构“18亩+”校园

  “未来教育是什么,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儿,探索没有路径遵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2015年,刚开始启动未来学校建设时,用李蓓的话说,她和教师们都是“蒙”的。“还是网校的成功给了我灵感,占地18亩的学校,打开重构,小学不小。”李蓓说,“18亩+”的概念,就是要打开学校、扩容学校、拓展学校,让学校与社区、场馆等结合起来,让学校得以线上线下结合,成为一所开放的小学。

  利用学校周边环境推行“泡馆课程”,将“泡馆课程”放在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时,师生共同观摩美术展,研究丝绸之路,开展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和老师用PBL(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模式在场馆中学习成长;与机构合作研发“小岛课程”,孩子们在草坪上读诗绘画、在湖边观察搭房、在星空下开音乐会和故事会,56个小时,离开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大自然就在触手可及的位置;专门针对毕业班学生设置以“童年·成长”为主题的课程组群,孩子们可以走进中学体验全新的中学生活,回到幼儿园体验成长;实现了课堂内外9个学科同时“跨界”的“微周综合”,让孩子们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自然奇妙之旅”……这些尝试将校内课程与校外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没有边界的趣味学习空间,打通了阻碍跨界课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改变正常的教学课时,不打乱教师授课时间,教师们能够轻松操作,让跨界课回归到日常教学。

  “我们鼓励教师自主研发课程,而每个课程项目都有一个负责人,课程可能会涉及不同学科,也可能会请到校外人士参与,负责人更像一个‘策展人’。”李蓓说,“教师要学习与外界互动,链接资源,努力学会做一个‘优步式’的教师。”

  从“一心一意”的专业学习到“三心二意”的跨界学习,从平面铺陈的“学习菜单”到立体多元的“全科课程”,学校将教师发展的重心移植到了“全科课程”共创上,李蓓说,“站在新百年的起点,实小为未来而教,为未来准备。”

  (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