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开启绿色救治通道

发表时间:2017-05-05 15:07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胸痛”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高危胸痛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随时威胁病人的生命,已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庞大。胸痛中心通过设立绿色通道、采用标准化的诊治流程、质量控制等,为患者的“快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血管再通”提供保障,让急性胸痛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有效的科学救治,最大限度减少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
  4月28日,由中国胸痛中心总部主办的“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区域培训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内220多家医院参会。会上,作为西南地区首家获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了“胸痛救治白皮书”。

  每年260万人 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每年新发50万心脏病人,现患200万人,然而每年接受“搭桥和介入”等心脏病治疗的患者连12万人都不到。冠心病的发病率位居各类心脏病发病率首位,成为慢性心衰的主因。
  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蔡琳介绍,2014年12月,经过现场认证,成都市三医院建立云贵川地区首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的胸痛中心。中心建立前,每年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70例左右;自胸痛中心建立之后,相关患者每年为150例左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为最主要类型,最大年龄94岁,最小24岁。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38岁的交警,执勤时突发胸痛,所幸不到20分钟就赶到我们医院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张震说,在接诊的同时,医院的微信群就开始分工,患者到医院后,胸痛中心立即开启绿色通道。
  10分钟内,医生便采集了病史和查体,并完成了第一份完整心电图,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即刻进行介入治疗,开通血管。经过争分夺秒的抢救治疗,患者的心肌得到挽救,一条年轻的生命得以继续,“如今,他长跑6000米都不在话下。”

  急性心梗发病
  年轻化

  “胸痛不可掉以轻心,可引发猝死。”张震说,医院胸痛中心患者每个时间节点的检查治疗都会详细记录在案,DTB(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在60分钟以内,最快18分钟。这都离不开规范化的抢救流程,以及医院各部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呼吸科、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等相关部门密切、高效的协作。
  近年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离世的悲剧经常见诸报端,其中不少是中青年。“胸痛救治白皮书”以成都市三医院救治的病人数据分析,2016年至今,该院共收诊200余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男性占到78%。年龄从24-94岁不等,其中51-94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到收诊的89.2%,35-50岁中青年发病情况也不容忽视,占到收诊的9.8%。
  自胸痛中心建立以来,急性心梗患者平均住院日从10至12天降至7天左右,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因心梗导致心衰、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明显减少。从医院收集的数据来看,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心肌梗塞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胸痛中心
  开启绿色救治通道

  2014年9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起胸痛中心,2015年2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成为云贵川地区唯一一家获得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
  “国家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其目的就是让胸痛患者准确前往有急救条件的医院。而我们做的,就是抢时间。”张震说,人的心脏由三根主要血管供血,如果堵住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心肌坏死,如果造成了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就会直接导致死亡。
  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与传统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而医疗费用只有传统方法的20%-50%。
  “有很多的疾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胸痛,这就要求医生要做出分诊的判断,一步步的将患者的风险降到最低,降低致残致死率。”因此,张震建议,一旦发生胸痛的情况,首先是抢时间,快速送往医院,其次要优先选择有急诊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就诊,以免因延误时间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