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每年的世界阅读日,书籍成了人们问候的起点,情感的归属,与陌生人认识的通道。在人人都因疾驰而无暇的互联网时代,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最性感的事情。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呢?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青羊区新闻中心编辑记者为读者推荐珍藏之书,分享阅读感受,希望我们的阅读经验带领更多的人去发现阅读之美。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一条物理定律可以解释所有相关的现象。“万有引力”解释了火苗的形状,也解释了星系的运动。赫拉利也许是想提炼出一条历史界的“万有引力”吧。
赫拉利给了我们一副望远镜,就像历史教科书是一幅放大镜。书里没有通篇的历史枝叶。“人类简史”盖建了一个理解历史的框架。他呈现了一条可以解释历史进程和人类发展的假设。也许明天的历史将推翻了这一假设。当然明天可以推翻物理的基石。“未来简史”更像是赫拉利对人类自我实现性的语言。但是预言本体的存在就在改变着预言的准确性。赫拉利挑拨性的假设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时代的必然性。
过去未去 未来已来
□夏钦
我一直在想,尤瓦尔·赫拉利这个比我还小两岁的以色列年轻人的大脑是什么材料做的,他到底是历史学家,还是生物学家,是人文主义学者,还是学信息技术的工科男,不,他的大脑简直就是容纳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宗教、心理等内容的百科全书。
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神人,这是《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想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野心: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凭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在大规模跨学科间纵横驰骋。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人类的融合统一三个方面入手,回顾了人类社会 7 万年的历史,书中试图展现的一个观点是:作为一种物种,人类并没什么特别——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力,也没有独特的人性光辉。人类进化的背后,是进化规律在无目的地推动。人类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统治地球,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虚构能力,人类现存的一切——国家、宗教、企业等都是虚构出来的现实,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共同认知,人类才能够有效协作,形成更大规模的全球性连接。书的末节,作者认为,现代人的历史可能即将走到终点。
而在《未来简史》中,作者顺着《人类简史》的末节,继续对人类的新议题进行预测,依然是三部分: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作者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后,曾经对人类造成威胁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已得到有效解决。智人面临着三个新的议题: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也是人类未来的三大目标:不朽、幸福以及神性。按照赫拉利的观点,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会变得慢慢放弃决策权,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用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他们就是控制算法的精英,他们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进化而成的新物种。
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阅读到底有什么用?读这些如此烧脑的书是不是自作自受?最近看了梁衡关于阅读的一段解读,多少有了点释然。他说,尽管我们读过的很多书后来都忘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很多食物,也大抵记不清了,但肯定有一部分,后来长成为我们的骨头和血肉。
如果你是一个失眠者、抑郁者或者像我一样偶尔为之的烧脑者,不妨抽空看看,比起生活中蝇营狗苟给你带来的不快,再没有什么比智人共同的命运值得去关注了。这不,就像我案头的《时间简史》,我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接下来把它一并读下去。
《江城》
[美] 彼得·海斯勒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
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 偏远小城
□杨雪怡
依稀记得是多年前的一个炎热午后和《江城》相遇的。那天,闲来无聊,便独自一人来到了家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随手翻了几本推荐的畅销书都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正准备离开书店去逛商场时,突然在纪实文学类书架上看到了《江城》。封面是一名船工正在长江三峡上奋力地划船,虽然图片有些模糊,但有一种朦胧怀旧之感。一直比较喜欢纪实类的作品,所以单看书名和封面就能足够吸引我。再看看内容简介,一位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和牛津的美国记者,在涪陵这座小城里待了两年,记录了他眼中这座江边小城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这座小城发生在历史的洪流中发生的变化。一个老外眼中的中国内地小城会是什么样?他和那里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切都让我感觉无比好奇,于是,没有半点犹豫便立即买下了这本书。
仅仅只花了两天时间,我就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江城》。一次极其美好的阅读经历往往让人有些想选择沉默,因为会觉得所有的评价都是多余的,《江城》对我而言就是如此。作为纪实类文学,何伟的笔触朴素而有力,他像一位温柔的旁观者,真实而琐碎地记录下了这个偏远的江边小城的变迁与故事。小城里,有渴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却无法摆脱阶级桎梏的学生,有小镇上淳朴憨厚但又市井气的小老百姓,有暴富但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财富的土豪……何伟带着局外人的善意观察这座小城、这个国度,中国县城的普通日常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灵性和生命力。
看这本书时,我想到的90年代的成都,虽然那时的成都比涪陵发达开放,但同样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而这样的气息在高楼林立的今天已经成了一种稀缺。我们的城市变化得太快,快得让人有些难以跟上脚步,我们早已找不到小时候最爱吃的小吃店,找不到学校门外的那条河,更找不到外婆家四合院里的那口井。在一个自己土生土长30多年的城市里,我常常会迷路,而正因为如此,我才愈发觉得像何伟这般日记版的纪录是弥足珍贵的,至少可以在多年后从书中找到过去的点滴回忆。
《金蔷薇》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是俄国文学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
卑微中的美好
□祝红兵
在读周国平的《思想的星空》时读到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一段话:“如果说,时间能够使爱情……消失殆尽的话,那么时间却能够使真正的文学成为不朽之作”。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本被作家自己称为论作家劳动的札记的《金蔷薇》,它同时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散文集的第一篇就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老清洁工夏米的故事是动人的,他怀着异乎寻常的温情,从银匠作坊的尘土里收集金粉,日积月累,终于替他一度抚育过的苏珊娜打了一朵精致的金蔷薇。小苏珊娜曾经盼望有人送她这样一朵金蔷薇,可这时早已成年,远走高飞,不知去向。夏米悄悄地死去了,人们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用天蓝色缎带包好的金蔷薇,缎带皱皱巴巴,发出一股耗子的臊味。不管夏米的温情如何没有结果,这温情本身已经足够伟大。一个有过这番内心经历的夏米,当然不同于一个无此经历的普通清扫工。一个看似非常卑微的人,竟然拥有这么深刻的爱,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如此震撼的美。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以往读俄国文学,感受最深的是萧煞的环境和各种人间的苦难,而读这本书,却陶醉于书里描绘的美,感受到爱和诗意。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自传,而是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从作品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都做了一些总结。难得的是,不是以枯燥的理论来表述,而是根据自己创作作品时的经历,再适当地结合了理论,感觉非常的亲民易懂。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也是字字珠玑,一篇篇都闪耀着光芒,透露出作者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和对契诃夫等作家的敬爱。
《尘埃落定》
阿来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做个傻子挺好
□张涛
这本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刚创作完推向市场的时候,并未像今天一样得到市场的认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让一部分人率先富裕了起来,大街小巷流行的是爆炸头、喇叭裤,暴力色情的文字充斥在那个躁动的时代,而当这本纯文学著作历经重重困难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瞬间填补了许多人的精神空白。即使当下再读,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先进终会代替落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喧嚣抵不过从容。
“我是个傻子,我的父亲是皇帝册封的辖制数万人众的土司,所以,侍女不来给我穿衣服,我就会大声叫嚷。”开篇不久的一段描述中,作者阿来呈现了一个特别的主人公形象,在麦其土司的辖地上,没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个女人所生的儿子是一个傻瓜。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子,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不按套路出牌,在其余土司遍种罂粟时突然建议改种麦子,结果鸦片供过于求无人问津,周边土司接连衰落,麦其家族却因此得到了片刻的繁荣,傻子少爷娶到了美貌的妻子塔娜,开辟了康巴地区第一个边贸集市。提笔至此,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外国“傻子”——阿甘,不同的是,阿甘代表着“美国梦”,是一个典型的励志形象,阿来笔下的傻子少爷却是形傻心不傻的历史见证者、自我审视者。
在历史大环境的推动下,傻子少爷和父亲麦其土司、哥哥旦真贡布一样渴望权力,却也在不停地追问“为什么要做土司”;他一边享受着土司家族带来的身份地位,一边理想着和科巴、家奴的孩子不分尊卑贵贱打成一片。书中暗含了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的探索思考,对权力与欲望的讽刺。
故事的最后,“土司官寨分崩离析,冒起了蘑菇状的烟尘,腾空而起的尘埃落定之后,大地上便什么都没有了。”现实的你我是否也一样,忙碌着追梦逐利,忘记了找寻自己,庸碌一生却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做个傻子多么好。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李银河
《爱你就像爱生命》收录了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婚后他们夫妇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 ,还完整收录了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是迄今王小波夫妇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书信集,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二十年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你以为你见过 爱情最美的样子
□胡瘦影
大学时期的我还是一个标准的双鱼座,对浪漫两个字充满了幻想。那时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对恋人在外旅行,第一天夜里,两人在出租的小屋里分房而睡。女孩想考验这个男孩,于是扯下一根青丝,小心的系在了门栓上,第二天一早,女孩起床发现那根头发丝完好无损,于是她决定和这个男孩厮守终生。在那个所有女生宿舍都在看韩剧的时代,这样的浪漫故事我不太相信。
大二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爱你就像爱生命》之后,我才知道偶像剧的那些浪漫有多么的令人反胃。王小波写信说“银河:你好!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我记得我念出这句话的时候,宿舍里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哇……”,原来真的有这样的爱情,我心里这么想。李银河是这么回答这句话的:“我看过一百本小说,也许还要多,但是这句话是我生平所见过的最美的一句。”几年前,快50岁的父亲看到这句话时,“感到一阵电流从全身经过”。
“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一想起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庸俗地把书信里的人脑补成两个俊男美女,这些美好的句子再加上两副美好的皮囊,这就是那时候的我所能想象的最完美的爱情了。然而后来我上网一查,看见了这对情侣真实的模样,瞬间就笑了:我还真够庸俗的,我对自己说。李银河说过,她本以为两个长得不好看的人的爱情,不能算作美好,但是和王小波在一起之后,才发现灵魂的美好是什么模样。如果你以为你见过爱情最美的样子,我建议你还是再看看这本书吧。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
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乡关何处是村庄
□渭扬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川师大的一位教授现当代文学的先生给我推荐了野夫的《乡关何处》与高尔泰的《寻梦家园》,说应该读读这些作品。之后,我在与喜欢读书的同事分享读书心得的时候,同事问我是否看过熊培云的作品,并同时给我强力推荐了熊先生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素来不喜欢城市、有着深深农村情结的我看到编辑推荐理由是“读懂村庄,读懂中国”时,我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这部40多万字的作品,并摘录了其中很多关于农村现实问题的内容。再后来,我给很多不了解农村现状的朋友推荐过这部作品,也给很多出身农村的朋友们分享过这部作品。说实在的,同一时间段看完野夫、高尔泰、熊培云三位先生关于故乡、家园、村庄或是文艺或者是感性、或是理性的记述,虽然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再去写一部类似的鸿篇巨著,但确也是深深的触动,之所以我没有向更多的人推荐野夫和高尔泰的作品,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至今关注着农村,将来我也将回归农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与我更有共鸣。
熊培云说: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但我每一次回到老家,目睹农村土地的撂荒与人气的冷清,历史老建筑的保护性拆除与传统手工艺的逐渐抛弃,宗族观念的淡化与精神信仰的缺失,让我们的村庄正在火热的城市化进程中慢慢消失,而我们的故乡也正在迅速沦陷,我们是有故乡的人,但我们又将回到何方?
董时进先生说: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惟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的昨天,我们一心想着如何跳农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然一刻不停的心听故乡村庄的召唤。书中说:“自古以来,农民相信传给儿子的最好东西就是地,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我也相信,不仅小堡村,中国的农村几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每个村庄都有百听不厌的故事,那里有代代相传的宗族文化,传统技艺,甚至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但好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乡村的终结,人们回到乡村的逆城市化是城市极端发展的必然,因为“没有乡村,城市就像一个无根的漂浮物。”“乡村可以分解城市的极端发展,避免它们膨胀成一个巨大的怪胎。”无论城市生活如何流光溢彩,乡村才是我们的家,故乡的村庄才是安顿灵魂的所在,唱一曲乡愁,读一本好书,让我们一起了解农村,关注村庄,守护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