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奥赛场夺金 人生冠军路才刚启程

发表时间:2017-03-31 13:27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第十一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奥地利当地时间3月24日圆满闭幕。3月27日傍晚,入选国家队的12名四川特奥运动员返回家乡。在双流机场国内到达出口,接机人群中打出了这样的横幅——“热烈欢迎青羊区特殊教育奥运健儿凯旋归来”,“5金3铜8枚奖牌,这群孩子们实在太不容易了!”说这话的正是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卞蓉。是的,奥地利之行,青羊这群“与众不同”的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人生路上又一个里程碑。


 赛场之上 是孩子的不懈努力


  四川12名特奥运动员里,有8名来自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

  “带正常的孩子训练、比赛,教练可能更关注孩子的技战术能力培养,比赛的目的就是拿奖牌;而带着特奥的孩子集训、比赛,我们需要关注的点很多,拿奖倒成了一个比较次要的目的。”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此次特奥会四川速度滑冰教练王丽秋说。

  封闭集训期,为了不影响运动员们的备战状态,王丽秋要求所有运动员“上交手机”。13岁的琪琪因为第一次出国打比赛,很想家,心情又特别紧张。“她不停地在走廊里来来回回地走,特别焦虑,晚上也睡不着觉,特别兴奋。一让她训练,她就说头疼,抗拒训练,当时都成了中国队的‘老大难’了,外省的教练都知道她的名字。”王丽秋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觉得一个智力障碍的孩子能够感知到“紧张”,这对她的心智成长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另一方面她又担心琦琦的状态影响比赛。王丽秋一边指导其他孩子训练,一边特别关照琪琪。“别看她训练时心不在焉,我给其他队员讲解动作要领和战术时,她都记在了心里。”王丽秋说,琪琪是四川队员里第一个上场参赛的队员,让所有领队和教练们没有想到的是,“老大难”琪琪拿了块金牌回来。王丽秋兴奋地说:“我就知道她能迈过这道坎儿。”

  与琪琪情况正好相反,小卓比赛经验丰富、技战术水平高,结果却在自己最拿手的速滑赛场上栽了跟头。“500米那场,在过最后一个弯道时,小卓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两名对手迅速超过了他,好在她爬起来的快,拿了块铜牌。”王丽秋说,那场比赛下来,小卓心情特别失落。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她告诉王丽秋:“下一场,我一定好好滑!”就像她说的那样,在周遭的嘲笑声中,小卓拿下了速滑女子333米的金牌。

  “孩子们的成长才是我们最关注的点。”王丽秋说,子豪集训时因为意外下巴摔破,缝了7针,休息过后迅速回归训练场;芸睿感冒发烧,依然雷打不动地坚持训练……“通过冰上项目,孩子们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体格,习得了一项体育技能,更学会了规则意识、同伴关注、社会交往,收获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奖牌对于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增添了一份信心。”王丽秋说。

  金牌背后

  是家长的日夜陪伴

  “子豪是10岁左右开始接触轮滑的,从轮滑到花滑再到速滑,这一滑就滑了十年。”子豪爸爸回忆道,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还在西马棚的时候,子豪就开始了他的轮滑之路。轮滑项目一直是青羊特教的保留项目,2007年时,青羊特教就入选了中国特奥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轮滑项目,获得过4金4银2铜的好成绩。有这么好的积淀,2012年,当青羊特教为了备战2013年在韩国平昌举行的世界冬季特奥会开始开展冰上项目训练时,家长们纷纷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那一年,我正好退休,有了大把的时间陪伴子豪,他的每一次训练我都参与了。”子豪爸爸说,除了给自己的孩子当陪练,队伍备战集训时,需要工作人员,他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特奥队员的训练与普通人不同,需要家长付出更多。“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参与轮滑和冰上项目,学校还开设过轮滑家长培训班和滑冰教练员家长培训班,现在,我们有几名家长在轮滑和滑冰项目上学习的已经非常出色了。”王丽秋说。

  李梅就是王丽秋口中那几个“出色家长”中的一个。为了给儿子洋洋增加信心,她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每次培训活动。在李梅的带动下,“唐宝宝”洋洋不仅乐于训练,坚持训练,还在此次奥地利之行中拿到了花滑排名第四的好成绩。“花滑项目的考核标准非常严格,洋洋虽然没拿到奖牌,但他的现场表现已经很完美了,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冠军!”李梅对儿子在赛场上的表现赞不绝口,但更令她欣慰的是参加特奥会给洋洋带来的改变与成长。“洋洋和黑龙江的队员们在相处中成了好朋友,一回家就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他们的情况,而且当晚回家他就在发微信问对方到家了没,对方也关心他平安到家了没,这对于他来说是沟通方面很大的成长!”李梅说,儿子以前只能和家长简单沟通,现在学会了更好地与朋友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了不少,而且在特奥会期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断提高。

  而李梅,也因为陪伴孩子训练,成了轮滑和花滑的“准专业选手”。作为中国残联和国际特奥东亚区的分享领袖,李梅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了全国各地的特殊儿童家长。

  荣誉面前

  是社会的关注理解

  “特奥会冠军这个头衔,带给学校的不仅只有荣誉,还为我们赢得了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卞蓉说。

  2003年,青羊特教刚迁址到当时的西马棚街小学时,周围居民特别不理解。“有些家长对特殊孩子和正常的孩子在一个学校里上课表示不能理解,甚至还有家长带着孩子舍近求远地去读了另外一所小学。”卞蓉说,不了解就会产生误会,家长们的想法可以理解。

  2007年,当特教的孩子在特奥会上拿了金牌回来时,卞蓉做了一条鲜红的横幅挂在了学校门口。“原来在家长们的想象中,特教的孩子就是‘不听管教’‘随便打人’的孩子,而正是这群孩子,居然还可以拿到世界冠军,一直对特教不理解的家长们开始转变了。”卞蓉说,因为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里出了世界冠军,学校的家长们开始真正关注和理解特教的孩子,原来对特教颇有微词的家长也找到卞蓉,当面夸奖特教的孩子,青羊特教的融合之路才算真正的迈出了一大步。

  2010年,全国冬季特奥会,青羊特教第一次组队代表四川省参加冰上项目的比赛。特教的孩子们提前一个月到哈尔滨参与适应性训练,最终在比赛中一举夺得13金10银4铜的好成绩,四川省在冰上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那一年,青羊特教正准备迁址三环外,新建的学校正在设计中。“设计师本来为特教孩子们考虑了午休的场所,为他们设计了一栋两层的休息室,非常漂亮。”卞蓉说,“结果,因为我们冬奥会拿了冠军,设计图也跟着做了改变。”对于特教的孩子来说,运动场馆比休息室更重要。在青羊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特教学校介入了学校设计,听了卞蓉的诉求,设计师重新更改了设计图,原本两层的休息室变成了全钢架结构的运动场,“也就是我们现在轮滑项目的主要训练场馆。”卞蓉说。改建运动场馆之后,为了满足校园绿化,才有了青羊特教那个屋顶绿道和特别的“空中花园”。

  “从原来的西马棚街小学到同辉(国际)学校,改变的不仅仅是校址,还有家长和学校周边居民的心境;增大的不仅仅是校园面积,更是特教孩子和教师的信心。”卞蓉说,社会对特殊孩子的理解与宽容对我们来说是比金牌和冠军还宝贵的成绩。

  使命在身

  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成都市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第十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十四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每一次征战,对孩子们来说都代表着一次成长,对青羊特教来说都意味着一次跨越;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的投入。

  “体育项目是需要真金白银来支持的,更不要说特殊孩子的特殊需要了。”卞蓉说,从省残联、市残联到青羊区残联,从青羊区委、区政府到青羊区教育局,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精神上给予关怀,更是拿出了专项资金支持特殊孩子的康复训练,“修建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体育馆就投入了一千多万,还有装修和购买设备也用了将近五百万。”作为回报,青羊特教常年在周日上午9:30—11:00面向社会开展“特奥项目”的训练,邀请学龄前特殊儿童加入特奥幼儿运动员计划活动中,让他们在得到良好康复的同时提前做好加入特奥会的准备。

  “除了冰上项目,我们的孩子还在很多项目上表现得非常出色:田径、游泳、轮滑、花滑、滚球和羽毛球,尤其是游泳项目,我们的成绩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卞蓉骄傲地说,因为运动,这些孩子能够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期间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帮助他们康复和成长。“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会交往能力,从刚开始的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到如今可以通过比赛交到全国各地的好朋友,互相关心,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孩子们还自己建群抢红包呢!”卞蓉笑着说。

  但是,对于特殊孩子来说,体育项目只是他们康复的一个手段,赛场上的金牌也只是一时的荣誉,“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项可以自食其力的技能。”卞蓉说,“等他们的家长老了,或者离开了他们,他们还能够独立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卞蓉的主导下,青羊区特殊教育创新融合发展项目已经启动,它将针对学龄前特殊儿童和已经步入社会的特殊需要人群,开展特教资源共享和职业重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特殊需要人群做好生涯规划,教会他们一项技能,融入社会,自力更生。”卞蓉说,“拿到赛场上金牌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帮助更多的特殊孩子赢得人生这场比赛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