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 好家训 | “老陈”家的家风

发表时间:2017-03-24 13:50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两者休戚与共。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需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在青羊区商务局职工陈永甫家中,一支笔,两张纸,三本手抄本残册,却是串起了陈家六代人从晚清到当下的百年沧桑故事,一代代延续着家训故事和文化传承。

  家族六代,人人爱好书法,六代人在书法领域人人颇有建树。这样的传承,不禁让人好奇,该是怎样的优良家风才能铸就这般书香世家?近日,记者与当事人面对面聊起家风故事,听他讲述家族代代传承的“书香情”。

  老陈的传家宝

  熟知陈永甫的人,习惯于喊他“老陈”。自然而然,老陈的儿子也被称作“小陈”。

  “老陈”其实并不老,无论是单位同事也好,还是平时工作联系的楼宇企业工作对象也罢,都习惯这样称呼,除了听着、叫着都格外亲切的原因外,更多得益于老陈习得一手好字和严谨家训家风背景故事。

  “小陈”今年九岁,只是这个黄口小儿风头不弱,大有盖过老陈的势头。小陈真名陈世哲,六岁习书,九岁已经拿下书法七级(艺考最高专业九级),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现如今已是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的最小会员。

  老陈、小陈的家风故事,先从三本历经百年、代代相传的传家宝说起。

  在老陈的眼中,这件传家宝是宝贝得不能再宝贝的物件,来自其曾祖父的墨迹:毛笔手抄本教材《博物问答—植物学》、《化学》、《地理》。三本书册,老陈平时保管得小心翼翼。书册背后的故事,从祖父到父辈,再到小陈,六代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

  老陈的高祖父陈一龙,字见田、号海生,晚清秀才。早年开馆授徒,后任大竹县第一高等小学(现中学名校大竹中学)教员。老陈的高祖父承习传统文化,工书法、善撰对、喜集联、精竹雕和漆工小制作。生前手抄教案、教材、联集多册,分留三子家。

  都说人如其字。老陈听自己的父辈讲,其高祖父一生清廉育人,坚守耕读为本,勤孝传家,诚善待人。虽无遗产,而人品藏其物是世代的传家宝。受其影响,其后人皆善书法,代代相传。老陈从父辈那里了解到,曾祖父、祖父均有一手好书法,因历史原因,遗憾未能留下手迹。

  更让老陈有些遗憾的是,历经百年沧桑,开枝散叶的老陈家,仅剩他家这一脉的三册残本。不过,老陈也感欣慰,高祖父的传家宝滋润着老陈家一代又一代人,后人皆沉浸于书法的那份宁静之中,通过对法贴的一遍遍练习,净心、净目,修身养性,懂教养、有风骨、守规矩。

  老陈的故事

  受到祖辈是晚清秀才的影响,老陈家里随处可见名人墨宝,诗书字画。老陈的父亲陈之刚也继承了祖父的文脉,作为大竹县当地的中学教师,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一生教书育人,墨迹笔冠一乡,现退休赋闲在家,喜在《龙门阵》、《晚霞》等杂志上应联对句,时时获奖,安享晚年快乐。

  谈及父亲,老陈心里总有一个忘不掉的结。老陈年幼时,逢年过节父亲就会带着他一起在场镇上支起一个摊子写写春联,或多或少收个街坊四邻三五文钱补贴家用。“父亲的那支笔,以及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教书育人、农牧种植的美好向往与寄托,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老陈说,正是因为一次“春联”事件,让自己狠狠地被父亲揍了一顿,也让自己这一生发生了转变:真正触动自己接触书法,走进书法,悟出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七岁春节那年,老陈跟随父亲将写好的上百幅对子带到街上售卖,临近尾声,一幅对子和横批却怎么也对仗不上。“上下联写的寄语平安幸福的美好向往,横批却是不搭调的‘六畜兴旺’。”三十多年过去,再谈当年的 “无知之举”,老陈心里仍旧充满“歉意”,“当时自己明知道不搭配,却因为自己不会提笔书写,就这样‘蒙混’卖给了不识字的乡邻。”这件事后来被父亲知道,老陈免不了被父亲教训一顿。

  “春联”事件,成为当时年幼的老陈走进文墨世界的一个转折。从入学到参军,老陈时刻没有丢下文房四宝。“毛笔尖下写的不仅仅是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而是一份修身养性的自我磨炼,更能从字里行间悟出做人行事待客的礼义廉耻。”

  2011年,老陈从部队转业到青羊区商务局工作,老陈家的家风也从大竹搬到了成都,搬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老陈家的书房里,一溜龙飞凤舞字画齐整排开,像是办了场别开生面的书画展览,有孩子创作的作品,也有自己撰写的书法。岁月的磨炼,文化的熏陶,父辈的提携,老陈的书法造诣达到新的高度,名气渐渐超过父辈。无论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每个字都遒劲有力,挥洒自如。作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的名人,老陈的字也成了同事、朋友、工作对象的“索取”目标。

  “作为‘传家之宝’,以前平时没事也会写写免费赠送朋友。”老陈解释说,自己的书法作品大多写些家风家训或是名言警句,赠送他人是为了更好的代代传下去。“要是你也想拥有这样的家训,下次可得抓紧机会报名了。”老陈开了个玩笑,现在自己因为工作原因已经很少赠送,要得“传家之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为青羊区商务局楼宇经济科科长,老陈在与楼宇企业、业主的工作交流中,也将“学行笃实”、“厚德载物”、“礼义廉耻”带到了工作之中。老陈说,修身读书明理,对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青羊楼宇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容量和能量。

  老陈的延续

  在老陈的教育观念中,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要高于物质的“人类第一食粮”。身体健康赋予了人以正常活动的支撑,然而,如若“腹中无墨”,再强健的体魄也难以让人找到精神寄托。

  老陈家的家风传承,自然而然就延续到儿子小陈这一脉。

  祖辈、父辈既是启蒙老师,也是专业导师。受到父辈的言传身教,小陈这一代小辈也都喜弄笔墨。小陈自幼喜爱书法,钟情于翰墨,因为耐得住寂寞,肯埋首纸间勤勉练写,如今,逐渐成长为四川书法协会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今年不到十岁的小陈,书法造诣却是少年得志。小小年纪已经达到书法七级,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类书法比赛大奖。从小耳濡目染,家学的熏陶,也让小陈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小家伙既有同龄人的活泼,又有异于同龄人的一份沉静和执著。

  作为老陈家的唯一血脉,陈世哲自然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和焦点,平日里爷爷、爸爸负责辅导书法,外公传授棋艺。日常生活中,老陈夫妻俩还会有意无意间引导孩子从小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老陈家兄妹俩,妹妹常年住在广东,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每到冬天,妹妹都会主动把二老接到身边,以尽孝心。爷爷奶奶不在的时候,微信视频就成了他们家每个周末的固定节目。

  老陈对小陈的教育,倡导潜移默化。客厅、饭厅、书房、墙壁上,更多是父子两人的亲笔作品,尽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佳作,也被小陈临摹得格外传神。字里行间的寄语故事,也被老陈精心装裱起来,作为书房里的“镇馆之宝”,潜移默化中教授小陈习字做人。

  书法切磋,已经成为老陈与小陈两父子交流的常见方式。耳濡目染的家训文化,也让小陈淬炼而成坚强独立的性格。九岁的他如今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每个周六,雷打不动书法学习,留给父子两单独相处不过半天时光。

  “那和您比,父子俩谁的书法造诣更高呢?”记者问到。

  “跟我比,他还有一段距离!”老陈答道。

  不可否认,小陈的书法已是小有所成。但在老陈心中,写字如人生,父辈之间经常互相点评称赞,但对他更多的是指点问题。

  “俗话说‘好父不夸子’。”在老陈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以书寄情,踏实做事,诚信做人,希望千千万万更多像我们的普通家庭,能够在世代变迁中,依然薪火相传,坚持梦想,不忘初心。”

  记者手记

  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

  “家风”,听起来颇为古色古香,事实上,它却是历史的产物,且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可大致概括为“五常八德”。前者为“仁、义、礼、智、信”,后者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历来备受重视。不可否认,其力量也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家风的源头清澈了,才更有利于涵养好的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

  老陈家的家风,让我们对一个略显抽象、又含义无穷的词——家风有了全新的认识。诺奖作家莫言称:“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家风是什么?家风传承哪些故事?看上去、听上去虽小,但事关重大,它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缩影。

  现实中,或承袭祖辈训诫,深刻隽永;或由爹娘以身作则,直白质朴。“家”的形式在变,“风”却从古代吹到今天。无论是一句话还是几个词,无论是贴在墙上还是写进书里,长长短短的“家风”、“家规”、“家训”中,都凝结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不可否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每个人都有家风意识,当前社会上有关道德的不文明行为,也许就能得到社会正能量的匡扶。(张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