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听力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是中老年人的事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张建辉博士介绍说,从日常科室接诊的情况来看,年轻群体和儿童的听力问题并不在少数,约占到了就诊人数的1/3。在就诊的年轻患者中,不少人的疾病发生都跟不良的生活习惯脱不开关系。
小伙耳朵奇痒难耐 原是霉菌感染
年轻小伙子何强(化名)经常感觉耳朵“有东西”,之前都是习惯找件东西掏一下解决问题,“掏一下就对了,感觉很舒服。”不过,近来耳朵奇痒难耐,掏耳朵不仅不管用,甚至感觉有些疼痛。之后,耳朵更是出现了流水的问题。
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何强的耳朵奇痒、流水原因在于霉菌感染。这个结果让他有些难以置信,又气又羞。“可能跟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挖耳朵的工具嫌疑最大。”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丁国凤表示,门诊上遇到耳朵霉菌感染的患者并非是个例,之前几乎都曾有喜好掏耳朵的习惯,如果掏的过程中造成了耳朵的伤害,再加上工具不干净,就可能引发感染。另外,耳道经常进水,潮湿不干燥,在公园找人“采耳”交叉感染等均可能引起霉菌感染。
【医生支招】
耳朵痒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切忌用发卡、牙签、指甲等去猛掏耳朵逞一时之快。建议使用消毒棉签轻轻擦拭即可,以免对耳朵造成伤害。
“小强”钻耳朵 没挖出来反而伤了耳道
“医生快帮忙看下嘛!太吓人了!”男子刘洪(化名)捂着耳朵深夜入院求助时,声音都吓得变了调。原来,是他在睡觉时耳朵里钻进了一只蟑螂,为了尽快把“小强”弄出来,便找来了一把挖耳勺猛挖。不料,不仅没把“小强”挖出来,它倒是越跑越深入,“能感觉到它一直在钻,耳朵都弄出血了,都没办法。”无奈之下,他才火速到医院求助。
入院后,丁国凤将麻醉药注入到了刘洪的耳朵里。待“小强”被“放翻”后,再借助内窥镜将虫体夹了出来,“幸好及时就医,不然反复刺激‘小强’可能会把鼓膜弄破。”
【医生支招】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每年诊治耳朵进异物的患者较多。爬虫等进入耳朵后受到刺激往往会越钻越深。因此,切不可借用工具强行掏,以免对鼓膜造成伤害。建议急救方式是借用食用油等先行灌入耳内将爬虫溺亡,暂时消除因爬虫深入造成的伤害风险,再及时至医院借助专业工具清理。
学生娃久戴耳机听歌 听力损失不自知
17岁的小童(化名)喜欢听音乐,常常耳机不离身,甚至戴着耳机听音乐入睡。在一次戴耳机入睡醒来之后,觉得耳道口疼痛难忍,还出现了耳鸣的状况。
“感觉耳朵很痛,可能是被耳机压伤了。”进了医院,小童主要是想找医生解决痛的问题。殊不知一检查,发现他竟然已经有轻度的听力受损问题!医生分析,这与之前长时间高分贝使用耳机的习惯,有着一定的关系。
【医生支招】
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些对听力健康不利的因素,引发不易察觉的高频听力损失。对于噪声性听力损害,预防最为关键,应该提高爱耳护耳的意识,关注用耳习惯。减少噪声暴露,如尽量减少到电动游乐场、KTV的机会;减少高分贝长时间使用耳机,一般来说,使用耳机尽量遵守“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要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 (张静)
相关链接
注重筛查:
听力初筛(出生3天内)→初筛不过,复查(出生42天)→复查不通过,全面诊断评估(出生3月) →评估有听力障碍,听力干预(出生6月,助听器或耳蜗植入)→长期随访 (听觉言语训练)。
积极预防:
家族中如有耳聋成员,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孕妇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和异物进入外耳道;尽量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老年人应建立健康饮食、生活习惯,预防老年性耳聋;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
及时就诊:
耳朵经常嗡嗡响,也就是常说的耳鸣;时常感觉听不清别人说话;常常将电视或收音机的音量调节得非常大;对声音定位有一定困难者;自觉耳闷塞感等。若出现以上状况,建议尽快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