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院落之中为何会有出现这样一个艺术空间?自带“艺术气息”的集火实验室又如何与周边的市井生活共生共融?
废弃建筑萌发文艺新芽
狮马路92号曾经是原成都精密仪器厂。4年前,建筑师刘洋发现了这座废弃老厂房的独特之处,并决定在这里进行一场“大手术”。
怀揣着对老建筑的敬畏,刘洋与其团队将这里加固,改造,种上花草,改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工作室,宛若闹市中的世外桃源。而隔壁那栋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面积400平方米的砖瓦房仓库,也被植入了水果色的阳光玻璃、自动天窗、中央升降舞台,用两年的时间,变身成为这片区域独一无二的空间场景。
推开有着斑斑锈迹的大铁门,集火实验室的内部空间一目了然,所有的物件都极具怀旧感,但仔细观察后,便能在无数个细节之处,发现它们都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竹篾条板凳被刷上彩虹般斑斓的新漆,破除了记忆中的单调印象;而高脚设计的篾条凳则是让人眼前一亮,复古又新潮;古老的飞鸽自行车也被当作花篮,安静地待在角落;瓦房的房顶改造成了透光的彩色玻璃,晴天的时候室内便是阳光斑斓,异常漂亮;而部分墙体依旧保留了当年的红砖裸墙,完整地截取了年代的印记,颇有历史沉淀感……
在这座空间中,专门开辟了一个舞台的空间。投影、音响、射灯、遮光帘这些现代物品在这里显得毫不违和,配合得极其融洽。可升降的地板,也可以根据场合的需要升降成不同的高度。“最不起眼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新的基点。那个空间看着很平凡,实际上是它是多变的。我希望有趣的事儿在这发生,而且发生在最基层的社区。”
在社区活动中接触艺术
“这座建筑是从旧的根本上长出新芽。”刘洋说,之所以选址在这样的居民区中,其初衷是希望能够基于城市社区,在市井和潮流两者之间,找到火花。“我们将它定位于公共的艺术空间,希望能云集一些创新创意的火花,探索先锋艺术与市井生活之间更多链接。”
除了是一个老建筑改造空间,集火实验室更是一个为普通社区居民、艺术家搭建的展示自我、交流文化的平台。基于社区服务,它是公益性的,免费为社区居民活动提供场地;同时它又可以进行演讲、音乐会、戏剧、派对、展览、市集等各种文娱活动……并且远远不止这些,一切实验性的、先锋的展示,都可以在集火空间得到最大的关注。
例如“集火市集”,潮人和社区居民们在一起,在音乐会和诗歌朗诵中买卖交换生活小物……67岁的社区居民肖隆颖,就把自己家里上世纪70年代的收录机带到市集上,吸引不少年轻人来围观。又例如,今年5月,举办的“火种计划”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把周一至周四全天的空间使用权,开放给通过筛选的实验员,无论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还是社区里的普通人,都可以提交申请进行一场属于自己的艺术“实验”。
随着集火实验室举办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带给社区文化建设的帮助也很大。“我们社区的文化活动,不再是搬个板凳坐在坝坝里,也可以‘接地气’又‘高大上’。”小关庙社区书记周皓告诉记者,集火实验室建成之后,一直与社区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治理都带来了很多的帮助。“这些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免费为我们居民提供场地,更多的是社区的居民能够在这一些互动中接触艺术,丰富文化生活。”
社区居民李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想到我们这么老的小区也能有这么前卫的东西,现在,我们不但可以经常感受到艺术的气息,还能体验到新潮的文化,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彩有趣。”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