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平原青铜器文化同室争辉

发表时间:2018-08-09 15:46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为什么叫“中国”?3000年前“何尊”给出了答案

三大平原青铜器文化同室争辉

何尊
兽面纹铜觥
三星堆铜人头像
亚伐方罍
  青铜作为人类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是文化的标志、文明的象征。

  而青铜礼器作青铜礼器作为礼制的象征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青铜文明独特的文化符号。

  近日,《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楼的一号临展厅与观众们见面。本次展览中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共计250余件,其中包括了55件一级文物。

  位于秦岭两侧的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相继进入繁荣时期,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展览集结了三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讲述了青铜时代地域间的差异与交流。

  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

  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了一件伟大的青铜器——它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做的礼器,被大家称为“中国”之源。为何说它是“中国”之源?当年,在出土之后,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专家们在何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 行共122 字的铭文。这篇铭文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是指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在此之前“中”和“国”两字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很常见,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却是首次出现。

  何尊的造型同时也透露出“狞厉之美”。自上而下的纹饰以动物为主题,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腹部为饕餮纹,高浮雕的手法让饕餮巨目裂口,粗大的卷角翘出器外,有腾跃欲食的动感,神奇威严。下部为周人崇拜的凤鸟纹,以云雷纹填地,疏密有致,纹饰严谨,静立的何尊散发着谲秘、威仪的气质。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仅仅两个字,记录了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中国”的文脉。这些写给先祖的字迹成为数千年后写给亿万中国人的信。

  青铜之光  文明交汇

  除了“何尊”,本次展览中的“亚伐方罍”(léi)器型完整、纹饰精美,十分引人注目。从文献中我们知道,罍可以用于盛放酒水,是古时用于祭祀重要的礼器。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苏村小冢的亚伐方罍,是汉中地区目前发现的大型铜礼器。有趣的是,这件“亚伐方罍”,左耳内壁铸有铭文“亚伐”二字。而1978年,河北西木佛村的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卣,卣盖及器身上也有“亚伐”的铭文。从陕西到河北,相聚八百余里,“亚伐”铜器如此分散,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争、封赏或氏族联姻有关。

  本次展览中,借展自陕西汉中洋县文物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器为出土后首次集中亮相。这批青铜器既有当地的特色,又体现了汉中地区与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古蜀秘宝  串联文化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拨开了历史的迷雾,将古蜀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批礼器,神奇、威严,描绘了古蜀王国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景,显示当时浓重的神权政治色彩。本次展出的铜人头像就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这类头像通常用于祭祀,希望起到沟通神灵的作用。

  蜀地与外界的交流,在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所体现,卜辞中多次出现与“蜀”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沟通秦岭南北的枢纽汉中平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就结合了蜀地与中原的特征,暗示着两地的交流。

  青铜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技巧,见证了文明交流的过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只言片语无法道尽其中精彩,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它曾经的辉煌。

  拓宽知识  收获满满

  《秦蜀之路》开展来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其中不乏从外地来蓉观光的游客。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马先生表示,成博本身就是其来访成都的必去之地,这次运气比较好遇到青铜展,《秦蜀之路》特展的展品数量之丰富、范围之全面、规格之高,更令其感到惊喜。

  记者在现场还见到了不少家长带孩子来参观,而且现场进行了教学,在饕餮纹鼎文物前,一位家长告诉孩子,“有个成语叫饕餮盛宴,两个字就这样写的。”孩子点点头,家长继续现场拓宽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

  在商代的马车前,一位父亲告诉孩子,“有一个成语叫驷马难追,你看这张图,就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以及为什么叫驷马难追了。”

  女儿疑惑地问父亲,“但是驷和四不一样呢。”父亲继续解释着,直到女儿明白。这位来自江西的父亲告诉记者,“博物馆是最好的教学场所,能够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很值得。”

  据了解,展览持续到11月11日。

  (陈静  文  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