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活在观众身边

发表时间:2018-06-14 11:37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让文化遗产活在观众身边

“成都”矛 蒲江飞虎村船棺葬出土的“成都”矛,是目前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有“成都”铭文的器物
  6月9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文化界的重大节日之一,金沙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首次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动列为成都每年的第二个“博物馆免费开放日”。营造学社所遗忘的560张照片,还原烽火中的古城广汉;西南地区首个成都考古成果展,将首次展出古蜀国的漆床……各大博物馆推出了精彩纷呈 的特展和主题活动,让观众一饱眼福。

  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考古的黄金时代新发现首次与观众见面

  历史是由一个个碎片组成,考古的意义也如此,用文物还原历史。近日《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业街船棺葬、老官山汉墓、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等21世纪以来成都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从考古发现到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解读,再到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将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过去的成都令人惊叹

  2001年,金沙遗址的惊世出土,成都考古宛若开启了黄金时代。包括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老官山汉墓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内的各项重要考古发现接踵而至,改写着人们对成都历史的固有印象。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介绍,大邑高山古城遗址保存着目前所见成都平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骨,是解开“成都人从哪里来”这一谜题的重要线索;蒲江飞虎村船棺葬出土的“成都”矛,是目前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有“成都”铭文的器物;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为“成都造”高级丝绸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空白,同时出土的经络漆人、简牍更是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此外,隋唐名寺福感寺的原址近年在实业街古遗址上发现,龙泉驿何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四川第一例实心彩绘砖俑,高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四川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宋代成套漆器……

  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不仅改写学术研究认识,也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成都历史的认知,证实着古代成都人令人惊叹的成就。

  不仅如此,成都人自古以来就“好耍”的证据也被考古发现记录——东华门古遗址在明代是蜀王府东府及其苑囿区,其中的水面景观“摩诃池”自隋朝就已开凿,在唐代成为著名的风景区,频频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

  最早的防洪工程,精美的漆器、青铜器、丝绸等“成都造”产品,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锐意进取的同时不忘“休闲玩乐”……历史上的成都有太多令人赞叹之处,这些都将在《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等待观众的细细品读。

  考古也可以这样“酷炫”

  在许多不知内情的普通公众看来,考古可能是神秘、惊险的“掘宝”工作,也可能是日复一日地枯燥发掘,总与“挖土”有几分相似。不可否认的是,田野工作确实是考古发掘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考古早已广泛应用,并开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科技考古是指应用自然科学技术解决考古学问题,将古人活动产生的实物证据,通过科技检测、分析,复原等,以弥补文献或传统考古学的不足。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的热播,“文物保护”也逐渐成为了公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之一。考古发掘出土保存较好的文物大都处于较为封闭、稳定的埋藏环境中,如果离开原来的位置而没有进行保护,很多珍贵的文物可能很快就会消失,甚至毁于一旦,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金沙遗址象牙的有机硅封存,到赵廷隐墓壁画的完整揭取和保护,再到老官山饱水竹木漆器的提取和修复,文保人员的“巧手匠心”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无缝对接”,这才使文物得以完整保存。如此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文物——出土于商业街船棺葬的漆床,就是文保人员巧手修复的结果,这件漆床长约327、宽约143厘米,是同时期中国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这还是它第一次对外展出。

  据介绍,《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双元村墓地、三星村遗址、飞虎村船棺葬墓群等遗址出土文物都是首次走出文物保护修复室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完整地记录了文保人员如何对脆弱的文物进行提取、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他们如何解决世界性的文保难题,将在展览中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此外,本次展览还在展厅中专门开辟了互动区域“考古教室”,观众可在此体验“拓片”制作、古代职业养成等近10个互动项目,在娱乐中学习考古小知识。

  据了解,考古成都展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直展出至8月19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系列讲座,邀请考古及文保专家亲临展厅,为观众揭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故事与花絮。

  成都博物馆

  新展上线首场讲座关注古建遗产保护

  1939年、1941年,中国第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为宗旨的学术团体——营造学社,冒着战争危险为广汉的古建筑拍摄了560张珍贵的照片资料;七十余载后,斯人已逝,这批照片成为古建文化的珍贵遗产。

  6月8日,值2018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根据这些照片策划的展览《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以及图书《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在成都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一批尘封的照片、一段湮灭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

  6月9日,该展览的首场讲座《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在万千期待中隆重登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古建筑研修班,现为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组、规划专家组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员(ICOMOS)、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理事朱小南在学术报告厅为大家讲述了一段营造学社的历史,以及营造学社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如今,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共识,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关注也日益增长。中国古建筑反映了历史,体现了过去中国文化积淀与发展。古建筑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维护古建筑,一定意义上是在维护一个民族的文化。

  记者了解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来自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蜀锦织造大师贺斌等向观众演示了调丝、纬络、整经等准备工具和工艺,让观众了解到蜀锦织造前3个最重要的准备环节。

  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化遗产连接了过去、未来和现在,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让文化遗产融刻在观众心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杜甫草堂博物馆

  让非遗“活起来”

  提到“非遗文化”,可能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其实,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就与非遗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人们的生活要素、精神活动和活动产品,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使用的东西……杜甫草堂博物馆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展开了一场大型关卡型体验活动。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在“草堂非遗传承人”招募令活动中,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参与者将化身为一个立志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有志青年,到杜甫草堂“拜师学艺”。参与者通过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工作人员的互动和自己亲身的体验,全方位地感受非遗文化。他们不再以观众或是听众的身份去接触非遗文化,而是以体验者和亲历者的视角,立体地学习和感受非遗文化,并自发地去保护非遗文化、传播非遗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当中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每一代人的再创造中持续地演变,呈现出当代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非遗与时代共同发展,“活态传承,活力再现”,让非遗文化在不断的再创造中,紧跟“新时代”、体现“新生活”、创造“新传承”。

  杜甫草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告诉观众,“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非遗”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丁问道”书法作品展亮相

  古有“五丁开山”,今有“五丁问道”。6月9日,成都杜甫草堂大雅堂展出的《“五丁问道”书法作品展》引发关注。此次展览展出谢季筠、刘云泉、刘泽文、王飞、刘崇寿五位书法家的88件书法作品,涵盖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多种书体,书写的内容除杜甫诗歌外,还有历代名帖及历代名人诗歌等。

  五位书法家长期受到传统文化和杜甫精神的浸润,是诗圣杜甫的忠实粉丝,也是杜甫精神的追随者,都喜欢杜诗, 也在学习钻研杜诗,展出的作品也有很多以杜诗为题材创作的书法。

  (陈静/文  图片由闫青、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