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曹立熹的妙手匠心

发表时间:2017-12-25 10:59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80后”曹立熹的妙手匠心




  “让中国的乒乓球冠军选择中国的球拍” “为老百姓做点添砖加瓦的好事” 


  人物简介:曹立熹老人,今年82岁。是四川省乒乓球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乒乓球协会委员,青羊区老年乒乓球队创始人。1953年参军入伍后,考入南京军校学习,毕业后在部队担任过迫击炮营技师、榴弹炮技师、修械所所长、修械所火炮技师。1969年转业到地方邮电部514厂工作,1988年退休。在部队期间,曾荣立过三等功两次、多次受到部队表彰和奖励,并获得陆军五十军一专多能制件第一名。工作期间,获得国家科技三等奖(蜂窝陶瓷催化剂载体),多次获得省、市、厂奖励。退休后,获得过青羊区老年体育突出贡献奖,两次获得四川省老年乒乓单打冠军,四次获得成都市老年乒乓球比赛冠军。


  当下,人们时常会听到、看到许多“大国工匠”、“匠心”、“工匠精神”之类的词汇。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想要寻找这样一位“匠人”却并非易事。但是,在青羊汪家拐街道文翁社区,便有这样一位专注于手工制作乒乓球拍的“大国老工匠”——曹立熹。他用64年的时间,将爱好变成了事业,把乒乓球技术赋予了“内涵”。虽然已经年过八旬,曹老每天还是会花很长时间,蜗居在自家那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沉浸在制作乒乓球拍的道道工艺之中,享受那份专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


      时光在变 “老工匠”初心不变

  曹老自幼酷爱打乒乓球。1953年,他16岁初中毕业,报名参军后,被分配到南京某炮兵部队。当时有6块钱的津贴,拿到津贴不久,他就花5元买了人生中第一副乒乓球拍。在部队时,曹老时常将买来的乒乓球拍插在后腰上,一有空闲时间,便去打上几个来回。
  “人巧不如家什妙”,打乒乓球的时间长了,曹老的球艺练得十分精湛,但对球拍的要求却更高了。看着几乎与自己形影不离的球拍,曹老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让击球的声音更小点,让球拍更轻巧,挥拍时更自如。
  乒乓球拍的木夹板外有一层胶皮,长时间的使用,最外层的胶皮也最容易开胶和损坏。在部队的空余时间里,沉迷于研究球拍的曹老开始“搜寻”一切可以代替外层胶皮的东西。例如胶鞋中的海绵垫,废弃加农炮的内胎……每次的“尝试”,总会给曹老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不同的材料,被球击打时的声音不同,力度也有差别。”
  慢慢的,曹老对球拍的特性和内部结构越来越了解,其他爱好乒乓球的人也常常让曹老帮忙修理球拍。他开始不满足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球拍,决定买工具自制球拍。从那时开始,不论是选料、切割底板,还是打孔、粘贴……几乎每道工序,曹老都认真研究,亲手制作。
  “球拍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的越好。”相比于市场上动辄成百上千的球拍,曹老更倾心于经过一道道工序,手工打磨的球拍。如今,他已拥有“熹”字商标注册的乒乓球拍品牌。可每当做好一支球拍,他都会在球拍面上印有"1953"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拥有着非常的意义。因为,1953年我做出了第一支自己制作的乒乓球拍,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精益求精“老工匠” 潜心钻研
  曹老的工作室,是一个七八平方米的房间,连着一个阳台,钻孔机、抛光机、各式锉刀……挤满了房间,乒乓球拍则挂得满墙都是。这里,不仅见证着他的研究、制作的成功,更沉淀着多年来的成就和荣誉。
  在曹老的工作室里,有很多装得鼓鼓囊囊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乒乓球拍维修记录》《乒乓球拍专用底板参数表》《竹编纤维乒乓球底板使用者登记表》等各项数据表格记录,也就是说,但凡是经曹老手制作、维修、研究过的球拍几乎都登记在册。记者随意翻开一本维修记录表,里面都会详细显示出,球拍的主人、维修的时间、损坏情况这些内容。粗略估算,至今他已经维修过近千只球拍。在维修记录上,不管是世界乒乓球冠军,还是喜欢打乒乓球的业余爱好者,都是曹老研究使用者的对象。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曹老几乎对世界上有名的乒乓球拍都做过详细研究,这一点那本《乒乓球拍专用底板参数表》便能证明。里面不仅详尽的记录了球拍的型号、产地和基本参数,还描述了球拍的战型、击球感、性能及特点。
  曹老告诉记者,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中国乒乓球的水平可以说是全世界有目共睹,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中,只有一位用的是中国生产的乒乓球拍。“只有潜心去钻研,去了解总结别人的优缺点,才能不断提高,做出比别人更好的球拍,让中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用咱中国制造的乒乓球拍打球。”

  因为在乒乓球拍制作上的潜心钻研和精益求精,曹老在老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创造了“蹦床式竹纤维底板”、“梅花桩底板”两项创新的制作技术,并且都获得了国家专利。


  传承发扬 “老工匠”有大情怀
  除了对乒乓球拍制作的偏爱,曹老还是一名八级钳工,精通篆刻。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曹老自费编印了《曹立熹手工技艺集锦》和《钳工锉削“三类十二法”》两本书,里面详尽记录了自己在钳工和制作乒乓球拍上的技艺和研究。他说,技术需要传承和发扬,这是一位退伍老兵献给十九大最“实在”的礼物。
  记者开玩笑地说,这些集锦和参数表,放在市场上一定是商业机密,但曹老却并不愿意“藏私”,只要有人真心实意的愿意学这门手艺,曹老便会免费教。曾经从事过新能源事业的吴伟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曹老认为性子最为合适的人,亦师亦友的两人一拍即合,还一起创办起了“熹乐乒乓研创室”。
  在这间研创室里,曹老将自己两项国家专利技术的详细参数和制作方法都绘制成表,贴在了墙上。“别看这些数据都公布出来了,不跟着曹老师学习几年,根本掌握不到他的技术。他是用60多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爱好做成了事业。”吴伟说,曹老曾经告诉过他,不管球拍做得再多,修拍这个手艺无论如何不能丢了,只有修得多了,才能了解拍子的结构和特性,做出好的球拍。
  如今,曹老每天上午打乒乓球,下午就会在工作室或者研创室里待上一会儿。和其他“匠人”不同的是,曹老并不会为了研究球拍而废寝忘食,而是心态极佳的“不着急,一点点慢慢做”。他说,要做一个品牌,要让它在更大的舞台站得住脚,不能只奔着利益去,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沉淀。
  “我希望能找个场地,弄一间‘陈列室’,将所有做出来的拍子都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来看、来学习。”对于曹老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他所住的汪家拐街道和文翁社区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曹老也在思索着如何回馈社区,帮助更多的人。“我想让社区一些困难群众参与进来,让他们学习加工一些简单的工序,增加点收入,也算是为社区精准扶贫做点添砖加瓦的好事。”
  在打乒乓球的圈子里,曹老因为专注做球拍和球技了得,得到了“拍王”和“球痴”两个绰号。如今看来,这两个绰号更像是一种“尊称”,它们不仅代表了曹老的手艺和技术,更有表达着他对“工匠”的信仰和情怀。虽然年过八旬,但记者相信,心怀“匠心”的他将一直无所畏惧,栉风沐雨,一路前行。
  (张静/文 闫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