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侃: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发表时间:2017-07-07 15:32 来源: 责任编辑:何梦里

于侃: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穿过绿荫铺就的小街,一眼望去,两栋独具风格的楼房恬淡地矗立街边,斑驳的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晕出的光影如音符般跳跃。NU咖啡里,一杯咖啡,一个人,空气中流动的,除了咖啡香,还有飞出大脑的创意,各家工作室的小年轻们进进出出,那个正埋头奋力不起眼的路人甲,或许正是未来领航整个领域的精英。

  这是位于青羊区奎星楼街55号的明堂。奎星楼街,一条乍一看和普通街巷没什么区别的老街,因明堂的出现平添了几分蓬勃活力,周边的民居被它影响也玩起了“文艺范儿”,这一切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于侃。

  作为明堂创意工作区CEO,于侃这个名字已经和明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说起当初创建明堂的初衷,这个身上充满着浓浓文艺味道的文化创意人笑得云淡风轻,“我这个人,一直都是奔着理想去的,做明堂算是我的终极理想了。想想看,每天接触的事情都是自己一直以来喜欢和热爱的,还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心满意足的吗?”

  一次选择  少城有了一个明堂

  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人、纽客品牌创始人、明堂CEO……于侃身上贴了很多标签,可他最喜欢的还是室内设计师这个头衔。也许正是多年设计师的经历,在彼时为明堂选址时,于侃才会一眼相中隐于市井之间的少城片区。

  “2012年开始策划以载体的形式来做项目孵化,当时很确定的一个核心工作方向,是用文产进入一个社区,或营造一个社区,让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城市、融入市场,所以在平台选择上偏重于城区和社区,老少城就成了首选的一个区域。”在于侃这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看来,一个城市的魅力应该有很多种表情,成都最大的特色表情就是市井文化。市井文化在哪儿体现呢?就在青羊,特别是在老少城,能够感受到地地道道的成都市井文化的存在。“在成都,可能没得任何一个街区格局还能有少城这么悠久的历史,现在少城的街区格局还是从300年前过来的,也就是说300年间,房子有拆有建,但是整个少城的路网格局没有变,从这点来说,这里真的是很难得的一个城市社区。”

  明堂所在的奎星楼街和宽窄巷子同属老皇城区域,历史悠久,环境幽雅僻静,沉淀着许多与成都相关的文化因子,堪称蜀文化的代表。这里还有大量的文艺工作者资源,历史与当代元素融合,能为文化创意群体提供更多的灵感与氛围,相信这也是当初于侃选址于此的原因之一。

  “其实刚开始差点放弃这个地方,可事实证明我和明堂确实有缘。”于侃说。明堂所在建筑的前身是民盟社会大学,多年废弃,破旧不堪,2013年前后着手改建时,发现建筑的内部被隔成一间间狭小、压抑的空间,根本就不符合文化创意空间的需求。该就此止步还是继续大拆大建,于侃有些拿不定主意。“80年代的楼都是砖混式的房子,如果墙拆不掉,我就只能放弃了。幸好后来看到图纸,才知道这里原来都是教室,空间很宽阔,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这样一来改建就很顺利,也免去了很多拆建的麻烦。”

  和于侃很有缘的明堂就这样一点一点打造出来了,所有的理想都有了归宿。无从得知于侃最初看到明堂成型时的心情,只是从他嘴里说出的一句句“缘分”和“感恩”,让我看到他的欣喜,和对未来的那份笃定。

  今天的明堂,是一个属于文创人的自由平台,没有所谓的圈层权威,都是有机的结合,并且还很跨界。做电影做音乐的,卖饭卖酒的,汇集于此。于侃每天都很忙,可他说,“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做有趣的事,很开心。”

  一种情怀  成就一座城的荣光

  “光凭看了PPT,就能支持这样一个文化产业在老城区落地发展,当时来说,真的只有极少的政府能够做到,有这样的前瞻性和开放性,才有今日的明堂。所以,到现在我都毫不掩饰地说,最感谢青羊区,是青羊成就了明堂。”从最初一颗梦想的种子到现在文创社区的完整呈现,短短两三年就达到了原本需要五六年才能形成的规模,于侃的感激从心而发。

  而更让于侃觉得感激和发展所超预期的,是每年10月1日的“少城有明堂”艺术节,影响力已经一年胜过一年。“不夸张地说,几乎国庆节期间在成都不外出的青年都会来这儿,我们这条街一天的人流量达到3万余人,如果你先到宽窄巷子再到这边来看,这边的人气绝对不输宽窄巷子。”

  这样的明堂让于侃很骄傲,但他还有更大的梦想,他想把艺术节做个五届八届十届,在全国形成市场口碑。在于侃的想法中,如果五届之后,游客到成都来旅游,宽窄巷子逛完后,还知道后面还有个艺术节可以去玩,那么八届十届后就反过来了,游客到成都来就是为了玩艺术节,玩够以后顺便逛下宽窄巷子,那这个艺术节的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将是另外一个更大的成功。“对于一个城市的旅游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来说,一个品牌的艺术节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长年孵化的品牌艺术节,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成长。”于侃说,艺术节首先需要开放街区,而且音乐和各种文创形式都是摆在街面上的,这实际上是牵扯了很大的公共资源,所以能够得到政府长期的大力支持,是他的幸运,也是明堂之幸!

  发展至今,明堂已然成为青羊地标性的文创产业园,可于侃认为这才刚刚起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说文创产业,是没有情怀做不了,只有情怀做不成,这个东西说白了,没有商业模式的考量,没有产业化的思维支撑,就走不了多远。”所以,在于侃的脑海里,已经完整勾勒出这个产业平台的前进步伐。形成平台、聚集生态,进而梳理平台上的生态,形成IP,形成文创的知识产权,最后再把这些文创知识产权进行产业化的延伸,形成出品,稳步推进,最终形成闭环。

  第一步的顺利完成让于侃感慨良多,“起步是最难的,所谓平台的聚集效应,就是你凭什么要让这些团队这些项目会因为你明堂这个平台而聚过来,而现在看来,我们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不管是国际性还是国内性的项目,都不会拒绝明堂发出的邀请,这也算是政府支持文创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吧!”

  一个创意  改变一条街的气质

  在成都,大大小小的文创中心并不稀奇,但将文创产业园开在市井民居之中的,明堂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很多人有一种认知误区,认为文化创意就是文化人在做自己的事情,而老百姓在过自己的日子,二者毫无交集,但事实上文创事业和城市文化是一种共生关系,两者密不可分。”于侃说,常常听人感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素质高,其实人素质的提升,除了教育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共事业水平,而公共事业当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文化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国外很多地方,将艺术创意有机地植入到城市中,打造出市井创意街区的案例不少,可在中国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中国社区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的素养相比更为发达的国家还是有差距,但是明堂恰恰很幸运,因为老少城真的有文化底蕴的范儿。

  “我们每次做艺术节,这里的原住民都非常喜欢和投入,不仅参与其中一起玩,很多重要的工作还是他们当志愿者帮着完成,打扫卫生、维持秩序、发手环、收取门票、守展馆,社区老百姓和我们一起在共创共建这个艺术节。”于侃对周围邻居参与艺术节的热情记忆犹新。

  走进今天的奎星楼街,哪怕是街边最普通的一家面馆,装修上都多了几分雅致,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于侃多年来用文创进行社区营造的实践。就像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说,如果一个城市里头的人觉得艺术还是高大上的话,那这个城市就没什么进步。五年过去了,这条街的气质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店铺装修到经营模式,文化气息变得愈加浓厚,每年举办超过100场的活动,大量的文创工作者在这里聚集,往来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在去年,有个影响力比较大的公众号评了一个成都十大网红街,奎星楼街排名第一。这本身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但于侃却觉得很重要,他觉得,能成为网红第一街,就说明年轻人来得多,相比以前房子老、街道老、居民老,现在这条街明显感觉活跃了很多。于侃笑称,“我有时候走在街上都会经常看看共享单车有多少,只要街上到处都摆着共享单车,我们这条街的气质就对了的!”(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