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自学花式茶艺表演起,多年来曾小龙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成为四川民俗文化的旗帜性人物。不仅频繁亮相全国各大卫视综艺节目,更于2013年3月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一展绝技,向全世界展示四川民俗文化。
2018年3月,曾小龙的茶艺工作室在苏坡街道清源社区正式挂牌,花式茶艺也成为社区的特色公益课程,深受居民喜爱,和茶有关的文创周边产品也在陆续面世中。曾小龙表示,“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让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并不断发扬光大。”
自学成才 一把长壶获赞誉无数
长嘴壶茶艺源于四川,历史悠久,是一项具有很高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传统技艺。十几年前,一张报纸上的长嘴壶茶艺师招聘信息让当时急于改变生活现状的曾小龙和这项技艺结缘,他辞掉了收入微薄的服务员工作,误打误撞地走上了长嘴壶茶艺表演的道路。“1999年我从达州老家来到成都,在太升南路一家餐厅当传菜员。有一天在走路时看到地上有张报纸,捡起来一看招茶艺师,年薪十万,这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巨大波澜。”曾小龙说,当时做服务员才300多块钱一个月,年薪十万简直就是不敢想的一个梦,巨大的差异让他下定决心,辞职练茶艺。花了80元钱,曾小龙从驷马桥买了一把长嘴铜壶回到了达州,从此开始了与茶结缘的一生。
“刚开始时,对茶艺茶道一无所知,每一个动作都是自学自创。”曾小龙告诉记者,正宗的四川茶艺分川西坝调茶艺和川东码头茶艺两个流派,前者用短嘴壶,后者用长嘴壶。凭借自己的摸索和苦练,曾小龙自创了花式茶艺表演的众多招式,将太极、书法、舞蹈等众多元素融入自己的茶艺表演中,自创的太极招牌动作停顿、转身接壶、空抛长嘴壶三圈,已成为其“行走江湖”的三大“绝招”,而他通过临摹大量古人碑帖,成功将书法双钩融入茶艺表演的壶嘴空心字书法表演更是令人叫绝。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小龙的名字开始被业界熟知。
2006年全国茶艺大赛,曾小龙取得了四川省冠军;2011年,曾小龙参加了第三季《中国达人秀》,取得人气第二的成绩。之后,他接连参加了央视中秋晚会、我要上春晚、非常6+1、开门大吉、中国梦想秀等众多节目。
最让曾小龙难忘的,是2013年3月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表演茶艺的经历。“当时表演的是原创节目《蜀韵风流》,这也是我表演生涯中最紧张、最难忘的一次。开幕式是全球直播,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就坐在第一排观看演出,我不停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出错。这次表演不仅代表着我自己,更代表了四川、代表中国。”曾小龙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曾小龙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倾囊相授 “龙门”弟子遍布全国
多年的长嘴壶花式茶艺表演,让曾小龙收获无数拥趸,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源源不绝。来自河南的张智源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大二的张智源就读于信阳农林学院茶学专业,在他看来,茶学不仅要学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学一些实践操作。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网上搜寻各种茶艺表演,某天,无意中看到曾小龙的表演视频后,张智源对长嘴壶花式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人的支持下,暑假,他只身来到成都,开始了他的花式茶艺学徒之路。
“花式茶艺有39式,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目前我已经学会了所有招式,不过动作的流畅和熟悉度还需要长期苦练。”张智源表示,暑假结束后他就要返校了,但是他会一直把长嘴壶花式茶艺练下去,把这门技艺从成都带到河南。“我们学校有两把长嘴铜壶,没人会耍,就一直放在那儿当个摆设,落满了灰尘,这次回去后,我不会让它再闲置了。”张智源说。
收徒教徒、参加比赛之余,曾小龙还导演了一些情景茶艺表演,将茶文化、古典音乐与一个个感人故事完美结合,丰富了茶学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市井文化获得新生。
2017四川茶艺大赛上,一个名为《兄弟》的节目上演,观看演出的群众驻足、安静、沉默、动容。
节目讲述了一个关于兄弟情的真实故事。故事主角是哥哥谢海峰和弟弟余祥和,他们都是曾小龙的弟子。当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谢海峰失去了一条腿;余祥和则天生聋哑,听不见声音也发不出声音。两人在残疾人艺术团相识,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哥哥充当弟弟的耳朵,弟弟充当哥哥的腿,相互搀扶、不离不散,同拜曾小龙为师,学习花式茶艺。
《兄弟》节目一经演出,便大受好评。整个节目从动作设计、舞蹈编排、旁白文案、配乐选择都由曾小龙一手完成。“他们是我的徒弟中非常特殊的两位,用茶艺表演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一方面是想传递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想让花式茶艺增加更多观赏性和内涵,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花式茶艺。”曾小龙说。
目前,曾小龙已有弟子300余人,最小的5岁,最大的63岁,遍布全国各地,行内人士把曾小龙及其弟子们统称为“龙门”。“‘龙门’不是一个派别,只是一个称谓而已。”曾小龙表示,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希望他和徒弟们的努力,能够让茶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对茶道、茶艺感兴趣,对国家的传统文化更有兴趣。
社区传艺 开发文创产品传承茶文化
每天一大早,清源社区龙门茶艺门前的空地上,经常都能看到曾小龙领着徒弟们练习或是指导他们练习的身影。练习的人中有些是清源社区居民,有些则是慕名前来的“龙迷”。
到社区传授花式茶艺,是曾小龙一直以来的心愿。在清源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的邀请下,家就住在清源的曾小龙欣然答应到社区设立了龙门茶艺工作室,并开设了花式长嘴壶茶艺公益课。“社区是社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居民都来自这里。花式茶艺虽是我首创,但它植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爱上它,社区无疑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载体。”曾小龙说,茶艺应该回归茶馆,一直在舞台上或是电视上出现,感觉有些本末倒置,这也是他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清源社区有合适的条件,川西院坝里有个民情茶馆;我这边有先天的优势,徒弟众多,练的正好是掺茶的手艺,真的是一拍即合。”
“曾小龙的想法和我们社区可谓不谋而合,茶艺公益课的开设不仅能丰富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作为四川民俗文化的代表,更能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对此我们不仅欢迎,更会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汤继刚说。
每周三、周五,对花式茶艺或功夫茶艺感兴趣的居民都可以到社区参加培训,翠竹掩映中,一群人时而把茶壶高抛空中,时而让它在指尖飞速旋转,连贯流畅的动作看起来赏心悦目。
除了社区传艺,曾小龙最近还在忙着一件“大事”,那就是和茶有关的文创周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目前已经有三款文创产品面世,一个是‘功手道手工茶’,一个是微根茶件,还有一个就是‘熊猫幺师’。”曾小龙告诉记者,要想把体现四川茶文化独特魅力的艺术传承发扬,除了推广茶艺,从文创周边着手,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看到,“功手道手工茶”是曾小龙和社区一起出品,茶盒上印有二维码,扫二维码就可以观看龙门原创茶艺视频。微根茶件可以插香,可以架普洱茶饼,全是原木手工,每一款都是孤品。
3年4易手稿,曾小龙精心设计了一个“熊猫幺师”。幺师是四川方言,旧时对茶馆里斟茶递水服务人员的称呼。曾小龙设计的“熊猫幺师”以熊猫为原型,以壶当剑,衣服上饰有芙蓉花,鞋上刻有古蜀太阳神鸟图案,浑身极具成都元素。曾小龙表示,“熊猫幺师是文创旅游品,也是茶宠,面世后很招人喜欢,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传统茶文化传承下去也是个好办法。”
人生自是如茶,冷暖从来自知,曾小龙的过去和未来都在那碗茶中。如果说最初学习茶艺是因为高薪的诱惑,如今曾小龙传播茶艺的种种所为则更是源自内心的热爱。“传统文化需要继承,把四川茶文化发扬光大是我毕生的志愿。我这一生,注定与茶结缘。”曾小龙说。
(刘洁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