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青羊区就探行“书院文化”,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国学六艺特色发展之路,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而如今,经过8年的积淀,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已然进入青羊区中小学生的课堂和生活,让孩子在体验中弘扬天府文化、涵养“中国气质”。
【课程】
学校自编国学教材 每周不少于一课时
“我们每周7节语文课,有两节是阅读课,必须有1节国学。”泡桐树小学校长陈杰说。在泡桐树小学,每周都会安排专门的课时,指导孩子们学习《诗经》《三字经》《汉字文化》《二十四节气书》等。而在文翁实验小学,老师们则通过搜集关于成都的古诗,选择其中适合学生的部分,创编了《诗意成都》课程;胜西小学的《传统的精彩 成都的味道》校本教材,关注宽窄巷子、成都老房子、民俗游戏、皮影、茶馆、糖画、地方小吃等地域文化传承……除此之外,还有草堂小学的《草堂课程》,彩虹小学的《童蒙观止》,光华小学的《三味书韵》,少城小学的《宽堂雅集》国学课教案专集等。这些校本教材都是在《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内容的基础上,青羊各学校结合各自的教学传承、社区资源、生源结构等因素,编制出来的,让师生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将传统文化内化为精神底色,涵养“中国气质”。
不仅如此,青羊区还将国学教育纳入全区课程规划,制定课表,安排课时。区域层面出版发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学经典教育读本》(小学低、中、高三段),目前已经在全区所有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尝试。
【活动】
主题活动深入生活
多种形式开展实践
宽袖拂长裙,在台上,孩子们身着精致的汉服,国学经典经由童嗓娓娓道来,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明。“诵经典”比赛现场,不论是唐诗、宋词或者古体诗,台上的小选手吟诵到经典段落之时,总会引发台下观看的小朋友们轻声地一齐吟诵。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青羊各学校在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的基础上,大胆开设跨学科国学融合课,利用民俗文化、地方文化、民族体育、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平台,将国学教育与语文、音乐、美术、思品等课程进行整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学和实践活动。在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学校每年都会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同台节目表演、办小报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积累相关的诗文;在草堂小学,师生们已坚持了10余年传统人日诵读活动:孩子们身着唐装,手捧诗卷,肃立在杜甫像前,齐诵一千多年前高适与杜甫“人日”唱和的诗作;彩虹小学以《弟子规》为基础,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将国学积淀外化于行;光华小学实施川西民俗体育特色项目,自制《民俗体育明信片》,推广地方文化等。多种多样的国学主题活动更是让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青羊区还依托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杜甫草堂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行走中的国学体验课程,让孩子在体验中浸润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将优秀的天府文化继承发扬下去。(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