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家企业特别,就要从四种不同的“味道”谈起。作为国内粮食行业唯一专门从事粮食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中央级科研机构,既有科研的味道,也有生物标本的味道。而在学术的味道中,更是藏着一丝丝让人渴望接近了解的岁月味道。
粮食储藏专业所
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简称成都所),是国内粮食储藏的专业研究所。成都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主要承担着科技研发、质量检测、工程技术、产品和科技信息服务等,通过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为中储粮直属库提供服务,通过智能化粮库建设实现粮食出入库、粮情检测、气调储粮、储粮通风等。得益于成都所智能化粮库建设,中储粮全国所有粮库的业务信息都能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实施精细化监管。
2014年,成都所管理下的中储粮总公司粮油质量检测中心挂牌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粮库抽查取样的粮食质量、数量都由这个检测中心完成。除了对内检测,成都所也打开资源的大门,对外提供工商部门所需的食品检测等市场化服务。“在饲料行业的质量检测上,成都所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全国很大部分饲料的检测都由成都所完成。”
“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但近年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负责人透露,成都所完全采用市场经营模式,倒逼不断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在参与中储粮集团的招标工作,与其他民企一视同仁,迫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和质量。”记者获悉,作为全国粮食储藏的专业机构,企业在学术权威上也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目前,成都所编撰两本行业权威杂志,运营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网站,以及行使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的职责与义务。其中,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主管,成都所主办的《粮食储藏》和《粮油仓储科技通讯》两本刊物,2015年底顺利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A类学术期刊认定。
四种弥漫的特殊味道
成都所所在的青羊工业总部基地N区32栋的办公大楼内,更是别有洞天。
企业所在的一楼的陈列室,就是一部关于粮食储藏的历史,这里陈列着各种记载粮食储藏的文献和文物,书写着从几千年前至今的储藏工艺、技术。从碳化的稻米,到储粮的陶囷;从古老的杵臼,到旋转的连枷,再到收米的斛斗,描绘了一幅关于粮食储存的历史图,满是“岁月的味道”。
作为一家科研机构性质的企业,成都所建有自己的图书馆,浓浓的学术味道也就不足为奇。不过,这个图书馆与大众平时阅读的图书馆有些不同,推开大门时看到书架上全是一册册厚厚的书籍,仿佛多年前买的中英文词典一般厚,而且不少书籍都是英文原版。越过几排书架后,看到一些不算厚的中文版材料,又是《酵素研究法》《食品衍生学实验》等专业性特强的书籍。对于记者这个外行而言,看着已觉生涩难啃,大概这就是“学术的味道”。
成都所在园区较为特别,建有自己的昆虫博物馆。在昆虫培养室外的柜子里,陈列着二百多种昆虫标本。它们用警报灯类似造型的半弧形玻璃瓶装起来,倒放在透明书柜里,并配有相应的标签。在昆虫培养室内,则是成排的钢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数千个透明玻璃瓶,如同发酵的产品一般贴着标签密封着,饲养有18种鲜活的储粮昆虫。虽然未能进到培养室内,但已然闻到有别于常的“生物的味道”。
当然,成都所旗下的粮油质检中心,科研味道十足。在质检中心门外的大牌上写着“气相色谱分析室”、“氨基酸分析室”、“光学仪器室”、“元素分析室”等十多个分析科室的名称。走进中心,见到的是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穿着白大褂的实验师们。这一场景,让记者想起了校园里的实验室,只是这里的器具更专业,而且,这已经不是实验,而是现实的运用与分析。
与园区的故事
从绵阳到成都,归属管理从中粮到中储粮,再到企业落户青羊,成都所开启了新的一轮发展。
谈到为何选择青羊,企业负责人透露,2005年以后,成都所在花牌坊的办公区已经无法满足公司发展,欲迁址他处,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彼时,也还不了解青羊总部基地。直至2009年,从一位同行业的朋友那里了解到青羊总部基地,便前来考察选址,发现园区的环境等因素很不错,认为值得入驻,于是就搬来这里。
2012年3月,企业购买的N32栋办公楼终于装修完成,得以入驻。硬件环境和软性物业管理让企业甚是满意。如今,成都所也积极参与园区活动与青羊的发展中。“希望以青羊为发展原点,更好地履职企业职责,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战略,贡献一份应有的企业担当。”(张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