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少城有机更新建了一座博物馆

发表时间:2019-07-01 10:27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他们为少城有机更新建了一座博物馆

  提到博物馆,大家自然就想到四川博物院、金沙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以藏品为主的博物馆,但是在明堂创意中心B区,藏着一个叫图像建筑献上馆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叫城市再生计划——宽窄少城图像建筑构想的展览。用图像建筑献上馆的负责人朱明的话说,这里没有文物,有的只是记录,记录着少城有机更新前的调研分析以及更新中空间的构想和有机更新的实践。

  参与记录少城之变

  “图像建筑献上馆序言,什么是展览,再生计划简介……” 一走进展馆,看到的不是在其他博物馆看到的文物和藏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文献性的文本。

  目前这里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朱明带着记者参观了展厅。

  “关于城市再生计划——宽窄少城图像建筑构想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有机更新中的调研与分析的呈现,第二部分是空间构想,第三部分是城市再生计划的实践。”朱明告诉记者,在成都,少城区域是一个至关重要所在,担负重构少城的历史使命。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对少城人文历史资料的梳理分析。少城文化发展与层次、少城文化基因、少城名人、少城街巷、移民文化、商贸文化、书香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在这个展厅有所展示。

  流淌的记忆,记录的空间。在第二个展厅,记者看到这两年他们对特色空间的构建与发展的构建,从规划层面、建筑层面、元素层面、艺术创作层面讲述城市再生计划的方向。第三个展厅,展示着他们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样本。

  朱明说,传统建筑在历史的辉煌与现代的遭遇中具有一种自身修复,自我酝酿,自我完善的生命力。而这就是在成都,在宽窄巷子,在少城,当下即时变动发展的事情。图像建筑献上馆,既是参与者,亦是记录者。

  朱明告诉记者,“与宽窄巷子的缘分始于十一年前。”

  成为图像建筑理念的践行者

  朱明是成都的艺术家,十多年前,他从国外留学回来,刚好和父亲朱成一起参与了宽窄巷子的改造,以前的他对宽窄巷子对少城都没有概念,后来与父亲以及其他艺术家一起参与了宽窄巷子的打造,慢慢开始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感情。

  在对宽窄巷子深入调研以后,完成了宽窄巷子一期的规划和部分落地。其中,位于井巷子的历史文化雕塑砖墙,成为宽窄巷子的代表区域。

  这一件事,是朱明与少城区域的首次结缘,也积累了实践的经验。当时未能实现的诸多想法,在之后的十年,不断酝酿与深化,加深了团队整个区域的黏度与认识。

  在十年之后,对城市再生理论的思考,终于有了一个与区域事件相结合的机会。2017年10月图像建筑献上馆,选址落地少城区域奎星楼街,在几乎同一时段,成都文体集团委托团队协助调研,计划对周边区域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

  “以前我刚回来的时候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后来我慢慢地融入这座城市,开始做在地文化研究,我要去思考和表现区域与城市的关系。”朱明的图像建筑献上馆的网站正在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作品,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站预约进入图像建筑献上馆参观。

  对于朱明来说,与宽窄巷子的缘分是一直持续不断的。

  文创就是把艺术生活化

  去年,宽窄巷子成立十周年,宽窄巷子举办了一场以“以微见度”为主题的文创展。

  此次参展艺术家和设计师10余人,包含了画家、诗人、雕塑家、摄影艺术家和空间、工业设计师等。他们展出为本次展览特邀创作的作品或过去的知名作品。

  展览的策展人就是朱明。

  文创展将宽窄建筑文化中的“巷、瓦、门、墙、砖、柱”元素融合“物和景”呈现宽窄独特的街巷格局“宽、窄、径、院”,同时形成俯视10字珠联璧合的形象,带给大家一场视觉与艺术的盛宴。展厅将宽窄巷子中的元素提炼、整合,除去店铺、人声,微宽窄使大众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宽窄的建筑细节。

  朱明说,此次文创展是宽窄巷子十年时光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宽窄巷子再生的展望。“从少城的空间格局,到建筑的砖墙文化,到砖墙博物馆雕塑与人文表达,‘以微见度’是对宽窄文化的分解,也是对它的解读与传递。”

  在文创展中,有些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于他们对少城前期的调研。

  “很多人都知道少城是一个鱼骨状,各种街巷构成了少城,我们发现街巷加起来刚好是54个,于是我们就突发奇想,把少城的街巷做成扑克牌。”朱明说,文创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把艺术生活化,刚好这款文创的开发既包含了少城的文化,又能够带来实用价值。

  (陈静/文 闫青/图)

  图像建筑献上馆

  图像建筑献上馆,又译为“中国图像建筑视觉档案中心”。它根据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创始人朱成提出的“三公”(公开性、公众性、公产性),以“献上”理念与方式实现对博物馆主题内容的整理、汇编、融合、提炼与延伸;通过线上运营,线下拓展的方式,建立一个以公共关联为目的的博物馆可视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