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改造听民意 完善管理促长效 老旧院落焕发新活力

发表时间:2016-07-13 15:37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现场探访:

  院落变样,居民满意

  高大、气派的仿古大门充满了文化的韵味;重新规划、平整的大院显得宽敞无比;新建的活动室摇身一变成了“阳光房”……如今的9号院不论硬件、软件都“提档升级”了。院内的居民们也十分肯定这样的变化,闲来无事时,便喜欢在院子里转转。然而,就在几个月之前,这个院落其实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据了解,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书院街9号院原本是单位职工宿舍,曾经风光无限。院内共3栋11个单元,居住了152户,约450人。

  在院落改造之前,由于设施持续多年没有物业维护,院内墙面、路面破损严重,违章搭建陆续出现,整个楼院的安全卫生情况堪忧。住在9号院2单元的刘大爷笑称,以前的院落完全是个“大杂院”。

  刘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在这个院子里住了30多年。回忆起过去的居住环境,他不禁蹙眉摇头。“车子停得横七竖八,还有不少人搭违建,院内活动的空间很小,管理也非常混乱。”刘大爷说,最让居民们烦心的,除了简陋的条件和设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外,院内居民经常会因为小事发生矛盾和冲突,邻里之间的感情非常淡漠。

  这种变化来源于2015年初,北书院街9号院落改造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于同年7月末完成。按照改造要求,对路面进行了修整,对围墙进行粉饰,新建了大门、门卫室、活动室,重新规划了停车点位、绿化等,才有了如今的效果。

  “以前跟现在根本没法比,院子改造后,我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不少。”刘大爷说。

  居民感受:

  矛盾减少,邻里和谐

  “院子变美了,仿佛大家都一下子平和了,以前谈不拢的事都好办了。”居民蒲达惠是北书院街9号院的院委会主任。据蒲达惠介绍,该院的流动人口租住户占到50%以上,在管理上难度就非常大。

  “就拿停车来说,车主与车主之间就经常闹矛盾。”蒲达惠说,因为院内空间布局不合理,缺少停车位,很多车主停不了车,就随便停放。“车子进进出出,擦剐就难免,大家平时又没交情,几句话不和就会吵起来。”

  “又比如收取管理费,哪怕是挨家挨户收,都不一定收得来。”蒲达惠告诉记者,以前有些居民就是不愿意拿钱出来。而每次拒绝拿钱的原因,也常常让身为院委会主任的她十分“难堪”。“院子不好管理,条件有限也没法管理好,居民有意见,自然不愿意拿钱。”

  可自从改造完成后,居民们的生活便利了,以前的“抱怨”也没了。每天外出回到院里,可以坐在全新的休闲椅上歇歇脚;闲来无事,与院子里的居民们在活动室里下下棋、喝喝茶,十分惬意;晚饭过后,和邻居相约在院子里散散步,聊聊家常……院落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一受益者,居民们自然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以前居民爱说‘我们家怎么怎么’,现在一起聊天都说‘我们院怎么怎么了’。”蒲达惠感叹道,以前的不便消失了,邻里之间感情越来越好了,再也不会因为一两件小事闹矛盾了,工作也必然好开展多了。

  改造经验:

  长效管理实现“良性循环”

  院落大门怎么改?停车位怎么规划?自行车棚怎么翻建?……在改造过程中,院内的每一项设计整改方案都得听居民的意见。

  “居民唱‘主角’,街道社区‘跑龙套’,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据太升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书院街改造项目启动之初,院落便成立了改造自治小组,充分参与到改造的全过程。“院落改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程序,都是在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的前提下,由居民、街道和施工单位共同协商决定的。”

  随着院落“硬件”提档升级,“软件”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该负责人称,为了进一步强化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避免改造效果的“昙花一现”,院落在改造的同时,北书院街9号院也通过增选院委会、选举监事会、定期召开议事会、完善财务制度、实施准物业管理等方式,逐步完善和健全院落管理的长效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深入宣传发动,该院落还通过居民业主主动交纳和相关单位缴纳等多个方式,建立了维修专项资金保障机制。

  “最主要的,还是要转变居民的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日常管理的热情,为老旧院落管理实现‘良性循环’夯实基础。”太升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