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何去何从

发表时间:2016-06-29 15:52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传统项目传承方式受限 变化的时代中非遗何去何从

 


蛋壳画

 

 


蜀绣

 

 


鸣堂

 

 


手影戏

 

 


微雕

 

 


剪纸

 


  现状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身着一袭白衣的“鸣堂”文化传承人路明章笑脸一扬,腰板一挺,扯亮嗓子吼:“来客4位,摆起!”;一块幕布,一盏射灯,一双手能把男女、老人和儿童走路说话的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用十个指头讲故事的手影戏传承人沈晓;一把剪刀、几张红纸,非遗传承人龙玲聚精会神开始创作……这些是青羊区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这些年,为了弘扬“跑堂”这门传统文化,路明章带着他的绝学到北欧,韩国,日本等各地去宣传,让“吼堂”技术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路明章的梦想正由他的得意门徒田园印象总负责人熊基有一步一步在实现。熊基有正在努力将融入“鸣堂”文化的田园印象餐厅不断地扩大化,把厚重的川菜饮食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龙玲告诉记者,自己总是多一份责任与使命,就是在自己手中如何把它完整地传承下去。这些年以来,龙玲也收了不少徒弟,其中还有来自国外的剪纸爱好者,但在龙玲看来真正传承人还没有出现。龙玲坚信也许在人生的某个转角,会舍了原有的一切,奋不顾身地扎进来,因为单纯的爱好。“民间艺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只是兴与衰的差别罢了。即便是在最衰落的时候,也不妨碍有人喜欢,有人默默坚守着…… ”

  思考

  传统文化的出路

  微雕大师玩互联网+

  在微雕艺术小有成就的李懋这几年突然安静下来,不如当初那样兴奋,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在思考如何将微雕大众化,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也能走进微雕世界。

  李懋几年前就开起了淘宝网店,在主推微雕的基础上附带各种小艺术品,如水晶雕刻、陶瓷雕刻、檀木刻等小挂件,甚至用石头刻字,弥补微雕价值高昂的缺陷,让更多的人从大雕刻逐渐了解微雕。通过网络销售,比较乐观的收入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同时也让普通的材质经其创作赋予了艺术价值。

  由李懋主编的《微雕技法》前三部一发出,点击率上万,很多通过网络慕名而来要求拜他为师,李懋说:“通过网络推销让更多的人了解微雕,结识更多微雕爱好者,让微雕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尝试

  从娃娃抓起

  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传统剪纸,往往被当代人等同于充满乡土气息的大红窗花。然而青羊区万春小学的孩子们,却用剪刀剪出了一个童趣的世界。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剪纸作品,频频被选中在“看四川”成都国际非遗节等活动中展览。今年3月,万春小学剪纸博物馆正式成立,首批展出50余幅学生作品。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见证了中国传统艺术正在下一代中生根发芽。

  龙玲每周三都会在万春小学教孩子们学剪纸,“我刚开始教孩子们剪纸的时候,班上只有20多个学生,现在越来越多。”龙玲说,万春小学的校长陈绍光非常有想法,给学校打上 “传承非遗,做有根的中国人”的标签,让学生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传统文化的大境界。

  陈绍光说,万春小学的生源构成很特殊,学生除了在校文化学习外,几乎没机会接受校外的艺术培训。那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究竟选择哪种艺术最适合学生?几经选择,学校敲定了剪纸。

  学校还把剪纸作为学校德育的载体,鼓励学生们把心中所想的孝、美等品德用剪纸表现出来,这样学校涌现出了各种获奖作品。而每年6月的毕业季,即将告别小学的孩子们就会约定俗成,集体创作剪纸作品赠予学校。剪纸,这是一次非遗进校园的成功实践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