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布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 青羊区谢无圻公馆等3处老建筑上榜

发表时间:2016-07-27 14:54 来源:新青羊 责任编辑:何梦里








    青羊的老街小巷子尤为让人痴迷,泡桐树街、小通巷街和奎星楼街等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大街拐进老巷子,不经意间看到的建筑没准就是见证了特定历史的“内涵建筑”。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谢无圻公馆、四川省第一甲工业学校旧址、德盛路7号民居三处老建筑上榜。这些历史建筑有着什么样的过去,现状又如何,记者打探了一番。


   包家巷82号  陈毅母校

 

  记者来到包家巷82号,推开铁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立在大树旁边的黑色石碑。要不是石碑上清楚地写着“省甲工校旧址”几个大字,完全想不到大树参天,杂草丛生,蝉鸣阵阵的这块地方会是之前的旧址所在地。沿着小道往里走,一座2层的瓦式建筑呈现在记者面前,朱红色的柱子在阳光下特别的醒目,房子的屋顶上六个小窗显得格外不一样。

  房子的外墙上布满了杂乱的电线,席子、衣服还有被子也随处悬挂着,房子前面几棵2米多高的小树快超过了屋顶,也遮住了房子的所有光线。

  “这里面住的都是省中药药材公司的员工,大概有20户。”一位婆婆介绍。“在这个房子里住了20多年了,潮湿,漏雨,还有老鼠。”

  老婆婆口中这个“潮湿又漏雨”的老房子,在一百多年前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学校。而在1916年到1917年间,陈毅元帅曾在这里的染织专业学习。这里虽然地盘很小,但这所学校在当时却是名声在外。它是我国早期的工科类技术学校之一,也是四川唯一一所示范实业学校。学校收费很低,也最新式,尤其是以师资力量雄厚著称,而备受社会青睐。教师中多数为先后留学日、美、德、法、比诸国的归国留学生。知名的有被当时成都教育界誉为“五老”之一的徐子休。徐子休对四川保路运动作出过贡献。

 

  谢无圻公馆  川军将领的家

 

  “房顶上有一大片瓦片都掉落了,每到下雨,房子里就积满了水。”住在包家巷99号的大爷老者告诉记者。屋顶已用钢架加固过,一大片地方被白色薄膜遮盖着。大爷今年70来岁,从1962年就住这里。“这是之前川军将领谢无圻的家,后来他把宅子捐给政府,当年的医药公司用30袋米换来了宅子。”他说,现在这里共住了3-4户人家。

  记者从一扇半开的窗子往里看,看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壁炉。老人说,别看它外观是个中式建筑,里面却有西方国家用的壁炉,堪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德盛路7号民居  川军团长公寓

 

  “在这里住了这么久,没想到旁边的房子居然还是历史建筑,即将被保护起来。”在记者采访时,德胜路9号院的居民这么描述到,“对于这幢房子的历史,我们不是特别清楚,听说是川军部队一位团长的公寓。”

  记者看到这座房子的木窗全是优质的楠木,但历经百年和“汶川地震”木本完好,屋顶的瓦和装板均因失修破烂。

  “这座房子成为历史建筑,对这座房子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现在的老建筑基本上都快消失了,或者被人为地损害了。这些饱经风霜的老房子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德胜路社区书记朱爱武告诉记者“这座房子是民国初年的,年久失修,希望被列入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之后可以好好修复一下。”

 

  历史建筑 留存城市记忆

 

  在保护名录里的老建筑,不少都是川西民居。这些建筑为适应川西平原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有着鲜明的特点。一般以穿斗结构为主,房顶呈大坡度状,屋檐前倾面积大。而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川西民居也在建筑方面吸纳了西方工艺,以砖石筑墙,并结合传统建筑方式和西方的柱式、拱券、穹顶等形式,创造性地修建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公馆、洋楼。

  从2013年挂牌保护第一批历史建筑,成都市已经纳入了六批,青羊区有鹤鸣茶社等列入保护名录中。记者探访了部分点位,发现入选名录中的历史建筑,很多是砖木结构,火灾依然是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隐患。让人惋惜的是,在去年,一栋刚刚上榜保护名录不到2个月的百年老建筑,就毁于一场火灾。

  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房管局人士介绍,老房子确实值得保护,但是又不容易保护好。最近几年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希望可以让这些老建筑留存下来,老建筑留存下来,也是这个城市前世今生的记忆。(陈静)